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

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

ID:30407246

大小:77.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9

上传者:U-25932
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_第1页
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_第2页
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_第3页
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_第4页
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黄桷垭小学教师:伍云霞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它从教育的观念、思维的方法、教学的方式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评价的方式上都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树立紧跟时代发展的新的教育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课改在教学中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更关注学生在课堂里情感的体验和自我的表达,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倾向于朋友,老师在课堂里的赞美与肯定以及信任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因此我在逐步加深对新课改精神理解的同时,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最让我欣喜的是新课改使我有了新课堂,让我有了新成绩。关键词:转变观念、融洽师生关系、信任、指路人、主观能动性。一、领会课改精神,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标,实施新课标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而教育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新课程改革的出台,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 的思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传统的向现代的转变,而转变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及领会课改的精神。教师是课改的建设者、实施者和开发者,没有良好的素质新课程改革那只是张空头支票。通过学习使我真切的体会改变过去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课堂教学中的顽疾及改变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普遍现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也是很反感这些教学中存在的弊病,但因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影响,总感觉束手束脚,好不容易有些创新的灵感和想法,才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因为考试成绩的暂时不理想而遭到家长和校领导的强烈反对,于是乎仅有的灵感就在萌芽中被毁灭了,又走了老路。想来,素质教育这个好的构想也是受到了种种现实的阻碍,道路异常艰辛,甚至有反复的现象。好在终于新课改标准出台了,这不异于给一些有教学想法的教师提供了一块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舞台上教师用自己的智慧诠释着课改的精神,一扫往日的阴霾,呈现了百花其放的可喜的课堂教学局面。舞台下孩子们不再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和学生扮演了属于自己的角色(互动的角色),人人都得到了发展。由此,足可见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二.贯彻课改精神,培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班级气氛,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而不会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他们才不会退缩而敢于尝试学习。教育者应大力提倡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学习氛围,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互相帮助的同学关系,发展学生多种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以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情感和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评价学生不应只注重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而更应注重学生自身的进步。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赞赏和鼓励是孩子们向上的动力源泉,犹如雨露一般“润物细无声”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并不知不觉中促进他们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在这样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才会热爱这门学科,主动自觉的去学习。三.信任学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钥匙。新世纪,少年儿童有一句口号“新世纪我能行”,这句口号提的太好了。“你能行” 是我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口头禅,我用我的信任鼓励孩子们学好数学,打牢基础,树立信心,纠正以前不好的学习习惯。如我班的甘倩文,冉启永等,他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之所以成绩不理想我认为是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后来,我经常课堂提问他们,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带头为他们鼓掌;当他们回答有困难时,我鼓励他们“你能行的,再想想”然后再重复一遍问题,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当他们出现偷懒的情况时我会在本子上写道“你看你,做的这两道题全对了,那么其它的题目相信聪明的你也能做得全对,试试看,你能行的!”;当他们作业本做的题全对时,我会说“你真棒,我为你自豪!如果字再写端正些,就更美不胜收了!”等。几周后的小测验,居然他们每人都上升了一个等级——原来是不及格的变成了及格;原来及格的变成了良;课堂发言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也很少出错,真是可喜。当然“你能行”、“你真棒,我为你高兴”、“你很聪明,我为你自豪”等话语也经常对学习比较自觉的学生讲,每个人都欣喜的发现数学原来也满容易的吗!四.转变教师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路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以往教师注重授业,忽视了传道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而在传授知识时,又偏重于灌输式,课堂上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重讲授;轻实践;教师包办代替取代了学生自己去收集、求索的过程,学生被动的从教师那里学习现成的知识。缺少了互动的过程的课堂压抑了多少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学是一门注重规律的发现、知识间紧密联系的学科,一味的单边“教”,学生一味的单边的“学”,久而久之,学生越学越觉得索然无味,兴趣荡然无存,又怎能学好这门知识呢?因此 ,教师要转变固有的角色,做学生学习数学的指路人,改变传统的课堂一言堂现象,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能看懂的,教师就不要多解释;学生会做的,教师就不要做拐杖;学生能收集、整理资料的,教师就不要准备现成的;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要帮助说。总之该放手的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探究学习前,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总结结论时,要激发学生联系前面的学习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多请几生讲,不断完善结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焕发学生的智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养成数学素质的主要场所,是为学生学习数学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基础,所以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还要教会学生“会学”。现在提的较多的是探究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事,探究性学习深刻的内涵和要达到的目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关注点和落脚点的变革,对此我们不仅要在理性上理解,还要在感情上接受并在行动中自觉实施。但若处理不当,既没有效率,也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在学生探究学习前,要让学生明确要自学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样学生自学将会事办功倍。例如,学生要认识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再举例,我想一年级的学生举例时会有困难的。于是我让学生感受到了它们的特征后,再出示自学提纲:(1)什么长方形?正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生带着问题自学),自学后,回答,举例,再出判断,学生顺利的过关,从中说明学生是具备自学能力的,若教师舍不得放手,长久下去学生就会过于依赖教师,缺乏创新、探索的意识。六.教学要面向全体和注重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敦”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例如,有一次在上《小数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最后我出了一道思考题:“妈妈到百货大楼买文具,她买了一本相册6.54元,一支圆珠笔2.05元,还买了一支派克钢笔18.7元。他一共用去多少元?师: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师: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用什么方法做?怎样列式?(生讲,师板书算式)师:这道算式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朱超给了营业员阿姨50元,应找回多少元?你会吗?用什么方法做?(生讲,师板书算式)师: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兴趣的和想把数学学好的同学回家预习一下,下节课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些数学素养。 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难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式,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堂课是否该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结呢?我认为,课堂教学绝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从某种角度上讲,学习活动总是和问题相伴而行的。学生心中有疑问,必然会主动地去求解,从而变被动地获取为自主地探寻,最终学会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留下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向课外拓展,自学、自悟、自得。以上这几点是我在教学教育工作的一些浅显感受,在面对着新课改这样一个改革浪潮的时候,我会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勇敢地接受这一挑战,将挑战变作我自身发展的一个机遇和一股巨大动力,我将继续努力,更新观念,领会实质,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改革中获益终生,做一个跟随时代进步,勇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