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堂及报告为何引发争议

大会堂及报告为何引发争议

ID:30406519

大小:92.2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9

大会堂及报告为何引发争议_第1页
大会堂及报告为何引发争议_第2页
大会堂及报告为何引发争议_第3页
大会堂及报告为何引发争议_第4页
大会堂及报告为何引发争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会堂及报告为何引发争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会堂的报告为何引发争议?一.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一场六千人的报告,说明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通常大会堂是举办国家重要活动的场所,说明举办部门很重视这场大型报告会,这不是一般活动,通常报告人是英雄、劳模、特殊贡献者,通常会有相当级别的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出席。2.大会堂报告会听众人数多,进场就座及等候时间长。通常一场大型活动让参与者进入位置到活动正式开始,往往要等一小时以上,会让人心烦,这是普遍现象。我们院一次公园活动,从我们进场到院长到场,前后长达二个半小时还要多,七八十岁的人站在太阳底下,等五十来岁的院领导。这次报告会是六千听众。按往常

2、报道应该是座无虚席。3.这次报告人是清华大学资深院士吴良镛,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九十二岁高龄。听众是今年入学的研究生。报告时间为35分钟。4.报告主办方目的:从半月谈官网评论看是“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报告题目是《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报告内容可归纳以下几点:第一,理想与立志。抱负和志趣,专业选择,偶然性,成长顿悟、提升与时代背景。第二,选择。机遇、变迁的偶然性,与成长环境的关联及选择。1948年,吴老遇到好老师梁思成先生。从美国回国,正确决断。1983年,吴老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大方向正确。第三,坚持。遇到困难与挫

3、折。“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是名言。第四,学术人生顿悟。1.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2.对新鲜事物要敏感;3.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4.多学科互补,拓展知识面,了解时代的发展与需求。5学习的典范:数学家冯康、植物学家吴征镒。第五,理性对待科学道德、科学伦理。1.志存高远、身体力行。2.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己行,逐步顿悟,加强信念。第六,向年青一代召唤。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二.争议什么?1.一场“睡”出来的争议。许多人对此感到很不解,强烈谴责这些研究

4、生实在太没有礼貌了.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年轻一代应该反思:不修身,何以修学业?暴露出年轻一代在基本礼仪、谦逊心、自制力、求知欲方面的问题.另一种评论认为:睡得“有理”但更“失礼”.“听报告睡着”不该一味指责学生。2.院士作报告学生睡觉,学生称睡的不多。有的记者报道说:乌压压地睡成一片,就差鼾声一片了。学生们说:因为路上得花一个多小时,等的时间太长,中午无法休息。有人说现场学生们听报告的气氛还是很热烈的,学生听讲非常认真。“有的学生在录音、用手机拍报告PPT,报告几次被掌声打断。说明会场报道过于负面,但照片显示,的确是有些人睡觉。3.还有评论

5、认为:是科教界的形式主义作祟,还是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似乎不能用简单的是与非来解读。4.报告人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与大家交流。题目虽大,但内容不空。理解程度不同,个人体悟不同。没有切身体会,难以产生共鸣。倡学风先要赢“芳心”.5.不能全怪学生,报告会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主办方既应注重会议高层次,也要注意形式。注重青年人的科学道德,便是对科学发展的负责。面对诸如‘90后’这样的年轻学子,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创新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大会堂报告,形式上很难活泼起来,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形式不需要改变。6.报告应该是有兴趣的人去听。强迫让人难以

6、接受,应该更开明,不要太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演讲要有针对性.7.应该善待高龄院士,尽量不让他们在这样的大场合辛苦地作报告.三.看法与建议1.河南农大“院士班主任”张改平说的好,师生之间彼此要包容。不要叫校长,叫老师。这一报道让我想起我上学时,知名教授都登台给学生讲基础课,我在新系,没有资深教授,所以至今仍留念当年学基础课,由于基础好,所以后来自学其它课目,心中有底,能较快适应工作变化和专业变化。现在反过来了,资深教授都去搞科研,大学里都是研究院、研究所,基础课也不受重视了,办学方向因市场经济而改革,师生都去忙论文、经费、评奖、挣钱,于是论文成

7、了商品,论文成了向上爬的梯子,最高是院士。带来师生心理层面巨大变化,对价值的理解和衡量标准随之变化,不变不行啊?!吴老带头创办的研究所,现在全国高校有多少,不是个小数!重视教学可能评不上职称,会下岗。这让我不明白,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否则应改名为:XXX研究院或研究所。高校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是大事啊!2.尊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资深院士、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九十二岁高龄老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顾问,如此众多的称呼,哪个称呼份量最重?老师喜欢哪个称呼?学生喜欢哪个称呼?毕业后人们心中最想念谁?谁最受尊重?大家想一想,我这个问题该不该

8、思考?3.学校有“边缘群体”,他们产生极度自卑、自尊心极强、个性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被视为“怪人”。为什么现在高校有患精神疾病、有跳楼、有投毒,这一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