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ID:30381669

大小:83.0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9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1页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2页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3页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4页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死亡”是先锋作家最“热衷”的话题,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他们对死亡问题的关注度也是最高的。马原、格非、余华、苏童、洪峰、北村、叶兆言等先锋作家的小说,不论何种篇幅,在何时期,都无不与死亡相关。余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登上中国大陆文坛,是早期先锋派的突出代表。在当代先锋小说家中,余华是一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作家。余华擅长描写死亡,在先锋作家中可谓独树一帜。他那充满暴力、血腥、死亡的小说作品的问世无疑是在当时中国文坛和读者当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死亡”是人们最避讳的话题,然而余华却一再并且乐于把它展示在人们面前,用冰冷的叙述手法,把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血淋

2、淋地撕毁给读者看。有人说余华的血液里流的是“冰渣子”。但是,余华的死亡叙事并不是为了吓唬人或者单纯地从中获得快感。细细品味之后,我们可以在余华看似冰冷的笔锋背后窥出余华的眼泪。如果把余华的所有小说比作一座冰山,那么这座冰山一定是由余华的泪水凝聚而成的。如果冰山也有年轮的话,那么余华的每一部小说便是那年轮。由于余华的创作很有规律,从短篇到长篇的创作尝试大体上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粗略地把余华的小说按照短篇、中篇再到长篇这样划分:年轮的中心部分是余华早期(1983年-1986年)的作品,即短篇小说,中间部分是中期(1987年-1990年)的作品,即中

3、篇小说,最外围则是从90年代后所写的长篇小说。一座冰山让人们看到的一定首先是外貌,余华刚踏入文坛时只被特定文化圈的人认识,如今他已逐渐被大部分读者熟知,这正是由于他长篇小说的创作尝试。他的长篇小说最广为人知,并且盛极一时,所以现代大部分的读者认识余华首先是从他的长篇小说开始的。如果有人想进一步了解他,就要去挖掘他早期的作品了。然而,钻之弥坚,研究余华的人会发现,冰山内部更加冰冷更加坚硬,因为余华早期作品的叙事笔调更加冰冷,才知道原来他的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明显变化,仿佛“冰山”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影响。虽然余华变化后的小说仍然充斥着死亡的阴影,但却

4、不再那么冰冷,而是蕴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温情解读,它经历了对死亡表象的描绘、死亡思考和死亡承受的嬗变历程,完成了自我的超越。那么,为什么余华如此热衷于死亡主题,后来他的死亡主题又如何发生嬗变,为什么会发生嬗变呢?12一、“冰山”形成过程:余华热衷死亡叙述的原因死亡叙事对先锋小说的影响十分明显,对死亡主题的深度开掘是它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这一时段,中国当代文坛上汹涌着一股表现死亡的潮流。先锋作家之所以热衷死亡叙事,有其共同的原因和背景,但是对于余华来说又有他的特殊原因。(一)童年的记忆童年记忆对作家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作用。童

5、年,是一个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初始阶段,童年的记忆最为深刻悠长。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童年记忆会在他的创作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余华在与洪治纲的访谈中也承认了童年记忆对他创作起到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他认为:“童年生活对一个人来说是根本性的选择,没有第二或第三种选择的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童年,给你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是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一生的关系的基础。……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认识都是来自童年,而我们今后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的想象力,无非是像电脑中的软件升级一样,其基础是不会变的。……事实上,我感觉到,一个人的童年基

6、本上是抓住了一个人的一生。他的一生都跟着他的童年走。”[14]p3-5他还承认:“我的作品里所有的场景,我认为都是发生在我的地域里面,我无法想象它们会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哪怕是发生在另外地方的故事,我知道了以后,也会搬到我自己的故乡去,就像住在家里一样。”[14]p6童年时期的经历是余华热衷于死亡主题最主要的原因,对余华来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家庭环境,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1、家庭方面余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死亡主题,是与他的身世、经历以及他童年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很大联系的,至关重要的是童年的生活环境、见闻、体验和耸人听闻的感受,这些对他日后题材选择、

7、主题设定以及作品风格的定位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余华之所以在作品中不断地渲染死亡,是因为在童年时期他目睹过、感受过和思考过死亡。余华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双亲都在医院工作,他的父亲是外科手术师。在余华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们一家人搬到医院里住,并且家的对面就是太平间,12差不多隔几个晚上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余华在《余华自传》中提到:“我父亲当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从手术室里出来时的模样,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迹,口罩挂在耳朵上,边走边脱下沾满鲜血的手术手套。”[10]p150这斑斑的血迹和沾满鲜血的手术手套必定对余华当时幼小的心灵产生了重大影响。余华说:“应该说

8、我小时候不怕看到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恐惧。”[14]p126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