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别与对称性》word版

《无分别与对称性》word版

ID:30373902

大小:94.4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29

《无分别与对称性》word版_第1页
《无分别与对称性》word版_第2页
《无分别与对称性》word版_第3页
《无分别与对称性》word版_第4页
《无分别与对称性》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分别与对称性》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无分别与对称性无分别与对称性梁乃崇(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研究员表面看来,科学好像迥异于佛学,二者探讨的对象并不相同;但仔细分析以后,就会发现它跟佛学的讲法是相同的,彼此是连贯的,只不过程度上有差别而已。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摘要:"无分别"是佛学的要义;"对称性"则是物理学的重要原理。表面看来,佛学迥异于科学,二者探讨的对象并不相同;但仔细分析以后,就会发现彼此是相通的,只不过程度上有差别而已。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原因是我们心的构造本来如此,原本就有"无分别心"与"分别心",心要"分别"的时候必定需要"无分别"来做基础。因为人的心原本如此构造,所以无论是探讨佛学也好,或是研究科学也好,做出

2、来都是同一套跟我们心的构造十分相像的东西。而两者程度上的差别在哪里?佛学里的无分别只有一部分是在"被知"的范畴,主要的部分都是在"知觉者"的科学院畴,而科学里的无分别全部都在"被知"的范畴,这是最大的不同点。一、绪言"无分别"是佛学的要义,而"对称性"则是科学的原理,这里我们想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看看它们的性质有些什么共通处。在佛学里"无分别"是一个非常深的概念,而所谓的"无分别"是对应于"分别"来讲的,所以我将先介绍佛学中的"无分别与分别"。接着介绍科学的"对称性",然后再将二者做一比较。二、佛学中的无分别〖HT5"H〗表一〖HT5"SS〗〖BG(〗〖BHDFG2,FK24,KF〗无分别〖

3、〗分别〖BHDG6,FK24ZQ,KZQF〗被谁看、听、…想?既然有"被知的存在"则必然有"知觉者的存在",只有"知觉者"不在"被知的范畴"内〖〗当一个物体(现象、情境…等)被我们看、听、嗅、尝、触、想到,这个物体必属于"被知的范畴",所有一切皆在"被知的范畴"内〖BG)F〗〖HJ〗"无分别"是佛学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便于各位了解,我现在就从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情形开始,然后再慢慢引到佛学中的"无分别"。(请见表一下)当我们面对一个东西、一种现象或者一种情景,甚至一个想法、一个念头、一种感觉时,你看到它、听到它,或者是尝到它、嗅到它、触到它,或者是你想到它、感觉到它了--这些全都是被你知道的东

4、西,在这里我为它们立了一个名词:"被知的范畴"。比如说我在讲话你听到了,这篇文章你看见了,或者是有个想法在你心中盘桓,你一定觉得这些是被你听到、看到、想到的。然而不管是在外也好,在内也好,这些全都是被你知道的--在外是被你知道的,在内也仍然是被你知道的--也就是无论在外在内,它们全都属于被知的范畴。(请见表一上)这句话其实就隐含了另外一个问题:"是被谁知道的?"也就是说到底是被谁看到、听到、尝到、嗅到、触到、想到--这一切到底是被谁知觉到的?当然这个"谁"就不是属于被知的范畴了!当我们这样来观察反省我们认知的过程时,很明显就可以晓得:所有的一切只要你知道的话,都是属于"被知的范畴"内的东西。

5、我们既然说有"被知的范畴"存在,就一定会有一个"能知道它"的"存在",这是必然的。这个"能知道它"的"存在",我们称之为"知觉者"。"知觉者"就必然不在"被知的范畴"内,否则就是"被知者"而不是"知觉者"。所以当所有的东西都在"被知的范畴"内时,必然有一个东西在它之外,那就是"知觉者"。〖HT5"H〗表二〖CRB2,BP#〗(请见表二下)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在一个演讲会里我讲你们来听,我讲的话你们听到了,这些话是被你们听到的,所以一定是在"被知的范畴"内;同时我也表达了一些想法,你们也晓得这些想法,所以这些想法也是落在"被知"的范畴"里;另外你认为有个"我"在听、在晓得,而这个"我"又被你知道

6、、被你认识了,那也是落在"被知的范畴"里;甚至我刚刚所用的"知觉者"这个名词还是落在"被知的范畴"内。所以严格来讲,这个"知觉者"我连给它一个名字都不行,因一旦给了,就又变成了"被知的范畴"内的东西,所以我在这里给它打了个空的引号""(见表二上)。其实打了引号还是不行的,还是落在"被知的范畴"里。从这里我们不需要什么推证,就可以知道这个"知觉者"有一个性质--"不可名"。老子《道德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禅宗里也常说"言语道断",指的也是这种情况--虽然不能说,却又不得不说,然而说了以后又要告诉你"言语道断"。从以上的推演,我们并不需经

7、过很辛苦的修行就可以知道"知觉者"有一个性质是--不可以被知、不可以被测、不可以被思议,乃至思议所不及。所谓"思议所不及"就是你用思想去推论所不能达到的,这些全是《金刚经》所要表达的。因为"知觉者"是不可被知、不可被说、不可被想--不仅是不可被想,你根本就想不到;如果能被你想到,那就不是了,就不是真正的"他"了。"知觉者"有这样一种特性,为了要表达这种特性,所以佛教经典就给了一个"空性"这样的名词,有时也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