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354543
大小:77.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9
《[基础科学]认知规律论文课堂对话论文系统训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认知规律论文课堂对话论文系统训练论文故事:一只蝴蝶把茧咬了一道窄窄的缝隙,小小的脑袋从缝隙中拼命地往外钻,样子非常吃力而痛苦。好心的人动了恻隐之心,把茧剪了一个洞,让蝴蝶轻轻松松地从洞里爬了出来。结果这些蝴蝶不但不能飞翔,而且很快死掉了。研究人员对比发现,从茧洞里爬出来的蝴蝶体态臃肿,翅膀肥硕,扇动无力,飞不起来。而自行破茧而出的蝶,虽然在出茧过程中痛苦挣扎,但体形变得瘦小而健壮,翅膀修长而有力,出茧后就能翩翩起舞。读了这则故事,感受颇多,引起我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1.教师:为学生“破茧”前不久,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课程内容是初中
2、八年级思品(下)第七课第三框《平等尊重》(教科版)。我根据课标要求,在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的基础上,又查阅了教参和大量相关资料。从民族矛盾入手,把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拟出九个问题,展示相关资料。结尾部分,结合当前民族发展,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与学生探究。自认为,环环相扣,语言慎密,讲得还算精彩。评课时,县教研室的一位老师向我提了两个问题:你知道想学什么吗?探究环节,学生为什么不会参与?我没有仔细想过,认为探究只是新课改要求的环节。他又指出:这节课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接受不了,没有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内涵。教师把自己从书本中建构的知识搬运给学生,成
3、了搬运工。学生机械地把知识堆放起来,成了仓储间,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又有什么用。结论是:只有教法,没有学法。这些评价让我撼言。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正是为学生”破茧”吗?自己关注教法,通过自己的语言逻辑性把知识严密地结合起来。从表象上看,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假设和结论都是教师个人的意识。教师所讲的东西,学生是否感兴趣,教师不知道,并强烈要求学生达到教师要求的目标。这就好比告诉学生”茧洞已经挖好,赶快爬出来吧”。2.学生:顺“茧洞”而出“没有学法”的评价还在耳边回荡。忽略学生的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4、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生不知道。学生为了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只好硬着头皮,强行记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生就做规矩的“听众”;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于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说,如涉雷池,不敢越半步。这就好比蝴蝶懵懵懂懂地在茧洞中爬行。反思自己的教学,一方面,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参与。一听说讨论、互动,很多学生都埋下了头。于是,我常常抱怨学生厌学,师生难以互动。现在看来这个症结在于:自己在备课时,备了老师,没
5、备学生;备了书本,没备生活;备了新知识,没备学生原有的认知。课堂上没有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交点,找不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呈现为老师要教,而不是学生要学。新课改近十年了,而课堂仍然是“穿旧鞋,走老路”。3.让蝴蝶飞起来。研究人员还发现,自行破茧的堞在窄窄的茧道中,经过痛苦的挣扎挤掉身体过多的水份,让自己发生蜕变,才使体形健壮,翅膀修长有力而翩翩起舞。要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走向自主,也需要一个蜕变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3.1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替蝶破茧”就是违背了
6、蝴蝶成长的规律,导致蝴蝶死亡。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螺旋上升的。人的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里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每个人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学生很难完成建构”[1]。由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以有的认知,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激发学生思想的碰撞,通过主观努力的内化,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3.2还话语权于学生,构建有效的课堂对话蝴蝶为什么会懵懂地从茧洞爬出,就是缺
7、少蝴蝶与破茧人之间的对话。破堞人没有告诉蝴蝶出来的结果,堞以没有问爬出来会有什么结果。由此思考我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另一方面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学,学生也不问学来有什么用。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就需要构建有效的课堂对话。课堂对话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是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调动学生的思维,运用知识,探讨新规律,发现真理,从对话走向生存”[2]。在对话中,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成长。对话需要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有充分的表达权,给
8、予学生自由的提问权,让学生有对话的权力,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权[3]。让学生在质凝、争辩、否定、认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在弃扬中建构真知,感受学习的幸福和快乐。3.3学生知识的建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