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

ID:30287036

大小:457.5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28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1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2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3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4页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二元知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知识结构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岩石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分类物质循环地质作用内力作用的“足迹”外力作用的表现外部圈层大气圈组成、结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生物圈水圈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课表点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知识一、岩石圈的结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1、地球圈层2、软流层: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3、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了一个厚度约为60km的岩石圈。4、地壳(1)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位置组成成分密度分布特点硅铝层地壳上层以O、Si、Al为主,钠、钾也较多2.7不连续,在洋底缺失硅镁层地壳下层以O、

3、Si、Al为主,镁、铁、钙成分相对较多2.9连续圈层(2)地壳结构的特点①地壳厚度不均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二、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分类形成过程特点举例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短,矿物结晶不明显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经过紧压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形成不同岩层,有的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

4、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有的重新结晶,有的有片理构造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软流层中的岩浆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喷出地表或侵入地球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其中喷出岩是暴露在地表的,侵入岩如果遇到地壳抬升的话,也会露出地表。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会会形成沉积岩,岩石如果遇到地壳下沉的话,又要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又生成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同时变质岩也可受到外力作用变为沉积岩。2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4144233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3:变

5、质作用4:重熔再生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2)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于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造成高低起伏,形成高山、盆地等外力作用太阳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削高堆低,是地表趋于平坦四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作用⑴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⑵反射作用:尘埃和空气分子使阳光改变方向

6、,蓝色光容易被散射,云层和尘埃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因而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⑶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景观蔚蓝色,黎明、黄昏及阴天时天空仍然明亮,都是散射作用的结果。2、大气的保温效应地表可以吸收短波辐射,也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温度升高,同时,地面也把能量向外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同时也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返回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这样就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五大气运动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

7、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同,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⑴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⑵热力环流的形成如上图所示,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达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由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

8、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规律:①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下凹的地方是低压。②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③高压与低压是同一水平面的两点比较。④竖直方向上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