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顗地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

天台智顗地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

ID:30223377

大小:6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28

天台智顗地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_第1页
天台智顗地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_第2页
天台智顗地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_第3页
天台智顗地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_第4页
天台智顗地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台智顗地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杨曾文内容提要:天台大师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就智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进行考察,提出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天台宗,智顗,中道实相,观心,一念三千,六即公元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到隋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600年时间。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宗教习俗长期结合之后,演变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隋唐时期带有民族特色佛教宗派的相继形成,是佛教实现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在诸宗之中,天台宗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佛教宗派。天台宗是

2、生活在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智顗(538-598)智顗年卒年代,《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謂智顗死于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年六十七,灌頂《智者大師別傳》所記卒年相同,但謂年六十。陳垣《釋氏疑年錄》經考證認爲年六十正確,斷定生卒年爲西元538-597年。但按陽歷,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已經進入西元598年(陰曆十一月十八日元旦),故智顗生卒年應爲538~598年。创立的。智顗不仅继承以印度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说,也直接继承了源自东魏北齐之际慧文、慧思的思想。由他亲加确认的以龙树为高祖,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的天台宗祖统说,大致反映了天台宗在思想上前后传承关系。这里想特别强

3、调指出: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创造性的发展。他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在内容和论证方式上都超越了印度经论和中国以往佛教撰述的模式。中国天台宗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并以智顗的撰述为主要依据。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被称为“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经疏》被称为“天台五小部”。这些著述从不同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以中道实相论、“一心三观”的观心论等为特色的天台宗庞大的教理体系。本文仅对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作

4、概要论述。一、中道实相论――天台宗的真理论佛教修行是以达到觉悟为目标。然而如果进一步问:觉悟什么呢?自然是佛教阐释的教理,中心是关于真理的观点,简言之,就是真理观。佛教自发源以来经历了悠长的传播发展岁月,跨越了极为广阔辽远的地域,受到众多国家和民族的信仰,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从小乘到大乘,无论在小乘内部还是在大乘内部都形成了种种派别,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又相继形成很多不同的派别。可想而知,佛教的真理观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得到丰富的。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它提出了怎样的真理观呢?我们不妨借用智顗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中道”、“实相”这

5、两概念把它称为“中道实相论”。“中道”或“诸法实相”,在大小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中多次提到,一般与“性空”、“毕竟空”、“如如”(真如)、“实际”、“法性”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等同义,指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或本质。如《大智度论》卷三十在分析一切法(存在、事物)皆空之后指出:“如”(真如)、“法性”、“实际”皆是“法空”的不同表述名称,而这三种名称又“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卷二十九在对“诸法实相”的解释中说:“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分別見《大正藏》,卷25,297頁下、190頁中。在这里,“诸法实相”已包含至高真理、绝对实体的意思。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

6、大乘佛教经论赋予“诸法实相”以种种新的含义,因而与它同样表达绝对实体的概念也就多了起来。如智顗《法华玄义》卷八之下所指出的:实相之体只是一法,佛(按:可理解为大乘经论)说种种名,亦名妙有、实际、毕竟空、如如、涅盘、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无量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大正藏》,卷33,782頁中下。可见,所谓“实相”与真如、佛性、如来藏等等概念是等同的。那么,智顗所理解的“诸法实相”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他以《法华经》作为纯圆之教,奉为最高经典,自然是以此经中所说的“诸法实相”为绝对真理了。确实,《法华经》中不少地方提

7、到“实相”或类似概念,如“显实相义”、“诸法实相”、“真实”、“实相印”、“实道”、“实智”、“真实相”、“诸法如实相”、“如实知见”、“一实之道”、“一实境界”、“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等。智顗提出,与小乘经用无常、无我、涅盘作为三法印(基本标志)不同,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而认为《法华经》的经体就是“诸法实相”。然而,如果据此便认为智顗所用的“实相”与《法华经》中讲的“实相”是一外意思,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在《法华经》中讲的“实相”、“真实相”等名称,一般是真实不虚的意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