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高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

王维高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

ID:30179500

大小:4.74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27

王维高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_第1页
王维高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_第2页
王维高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_第3页
王维高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_第4页
王维高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维高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雷公山地貌及水文实习报告专业:地理科学班级:21012级本科学生姓名:王维高学号:2012447033指导教师:杨廷锋、蒋焕洲、吴显春、李荣彪、王磊。2013年12月6日雷公山地貌及水文野外实习报告1.绪言 (前言)1.1实习区域的 基本概况(1)、基本情况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地理坐标:东经108°5′~108°24′;北纬26°15′~26°32′,面积47300公顷,森林覆盖率88.7

2、6%,是以保护台湾杉为主的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是贵州苗岭山脉东段主峰,雷公山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质地貌特殊,自然生境复杂,古老山体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珍贵的生物种群。而且雷公山地区是贵州苗族聚居地族同胞依托雷公山自然地理环境世代耕耘繁衍,并创造和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明历史。(2)、构造与地貌物质基础雷公山地区大地构造属于华南褶皱带,处于雪峰山西南段。从武陵造阶段早期的大洋壳,经雪峰至加里东构造阶段,逐渐过渡到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发生基褶皱,并进入稳定地台阶段,相继形成一套盖层。后经多次构造运动,使本区褶皱隆

3、起或整上升,屡遭剥蚀,缺失地层较多,古老基底大面积裸露,尤以晚元古地层分布较广。雷公山地主体处于雷公山复式背斜,是地垒式山地,出露雷山地区的晚元古代下江群,是一套活动性大陆边缘沉积的浅变质岩系。晚元古代早期古老的变质岩地层,地层倾角一般为10°~30°,核部有小褶曲。出露雷山地区的晚元古下江群,是一套活动性大陆边缘沉积的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甲路组Ptj出露于迪气背斜核部,岩性为灰色、灰绿色千枚状钙质板岩夹大理岩团块,出露厚度仅15m左右。②乌叶组Ptw第一段为浅灰、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及变余粉细砂岩,厚450~750m。第二段为深

4、灰、灰黑色含炭质绢云母板岩、千枚状板岩夹灰绿色变余粉细砂岩,及少量变余粉凝灰岩,含较多黄铁矿,厚650~750m。③番召组Ptf第一段为浅灰、灰色变余砂岩、粉砂岩夹板岩,呈不等厚互层,厚400~900m;第二段为浅灰、灰色板岩、千枚岩夹少量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含黄铁矿,厚400~1900m。④清水江组Ptq为浅灰色厚层变余凝灰岩、变余沉凝灰岩、变余粉砂岩、砂岩及板岩组成,厚度大于800m,分布于昂英以东。在上述地质背景下,自喜山运动以来,雷公山体沿着北北东向断裂带,强烈差别隆升,形成明显拔起的地垒式断块山,并导致风化剥蚀、流水切割等一系列的外

5、营力作用过程,雷公山主体上升到海拔2000m以上,区内最低点小丹江谷地,海拔仅650m,最大相对高差达152818m。而相应地山体东、西两侧出现低海拔的榕江、西江等断陷盆地。根据雷公山第四纪植物孢粉分析,山顶部出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湿热的气候,可推断山体新构造上升至少1000m以上。雷公山体还表现出阶段性差别抬升,据研究山地出现几级剥夷面:1级剥夷面海拔1800~2000m,分布于雷公坪、黑水矿一带、以波状缓丘和宽浅盆谷为主;2级剥夷面海拔1500~1750m,分布于小雷公坪、南刀山,野得圾及大毛坡等处,以宽缓斜坡及台地缓丘为主;3

6、级剥夷面海拔1050~1450m,各地高程差异较大,分布于迪气、雀鸟、格头、欧养寨等处,以台地及平缓斜坡为主。虽经后期外营力作用的锓蚀和破坏,各级剥夷面仍保存完好。新构造阶段上升还表现在河谷的形态上,五迷河及毛坪河的河床纵比降分别达到38.22‰和65.69‰,而且出现多级转折,即裂点。分布高程有1350~1340m、1050~1180m和910~960m3级,裂点处多形成跌水和瀑布,落差30~40m。如响水岩瀑布,连续4级,总落差121.5m。河谷横剖面形态多为V型谷,河谷狭窄,岩坡陡峭,河谷阶地发育较差。(3)、气候与水文雷公山区处于亚热带

7、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350m,尤其是东南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1500~1600mm。山地湿度大,相对湿度一般为80%~90%,山地湿度大,相对湿度一般为80%~90%,海拔较高处常有较多的雾气凝结水。雷公山地区有着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节理裂隙发育,上层构成一个重要的含水层,据钻孔深度可达40m左右,其下的新鲜基岩则为富水性极弱的隔水层。地表风化壳形成的网状裂隙带迅速而强烈地吸收大气降水,形成一个富水性较强、动态变化稳定而且含水均匀的潜水层。据测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在8~20L/s·km,地表径流深达650~800mm。雷公山地

8、区成为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各大小支流的稳定的水源地。雷公山地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物理性状良好,一般无色、无味、无臭,清澈透明,水温13~16°,其水化学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