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163833
大小:86.5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27
《《历史复习专题》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1)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黍、稷、麦、稻、桑、麻;西周时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头,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西汉时提到西域
2、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4)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提高。(5)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种子传入西藏。(6)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广植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7)南宋: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8)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同蒿开始引种。(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3、。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最后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此外,农作物种植的推广有南北交流的趋势,其中到北宋时,北方的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和两广、南方的占城稻也从福建传到江浙和淮河一带。4、新品种的引进(1)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中原地区。(2)唐朝: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3)北宋:越南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将其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4)明
4、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传入我国。关于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教材涉及到棉花种植的是南宋(进一步推广)、元朝(进一步扩大)和明朝(广泛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明朝时,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4、畜牧业:母系氏族:半坡:猪、狗、牛、羊、鸡;河姆渡:猪、狗、水牛。商朝:猪、狗、牛、羊、马北魏:《齐民要术》介绍禽、畜和鱼类饲养。唐朝:吐蕃饲养牦牛、马、猪、独峰驼;靺鞨放牧猪群5、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
5、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
6、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
7、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
8、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