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098434
大小:598.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26
《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设计指导书一肋梁楼盖的计算简图在进行内力分析前,必须先把楼盖实际结构抽象成为一个计算简图,在抽象过程中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并做如下假定:1.板的竖向荷载全部沿短跨方向传给次梁,且荷载→板→次梁→主梁→主梁支承的传递过程中,支承条件简化为集中于一点的支承链杆,忽略支承构件的竖向变形,即按简支考虑。2.板视为以次梁为铰支座的连续梁,可取1m宽板带计算。3.跨数超过5跨的等截面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基本相同,且跨度相差不超过10%时,可按5跨连续梁(板)计算,所有中间跨的内力和配筋均按第三跨处理。当梁板实际跨数小于5跨时,按实际跨数计算。4.板梁的计算跨
2、度应取为相邻两支座反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其值与支座反力分布有关,也与构件的支承长度和构件本身的刚度有关。在实用计算中,计算跨度可按表3取值。 表3 梁、板的计算跨度 按弹性理论计算单跨两端搁置l0=ln+a且 l0≤ln+h (板)l0≤1.05ln(梁)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l0=ln+a/2 且 l0≤ln+h/2 (板) l0≤1.025ln (梁)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l0=ln多跨边跨l0=ln+a/2+b/2且 l0≤ln+h/2+b/2 (板)
3、l0≤1.025ln+b/2 (梁)中间跨 l0=lc且 l0≤1.1ln(板) l0≤1.05ln(梁)按塑性理论计算两端搁置l0=ln+a且 l0≤ln+h(板)l0≤1.05ln (梁)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l0=ln+a/2且 l0≤ln+h/2(板)l0≤1.025ln (梁)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l0=ln注:l0—板、梁的计算跨度; lc—支座中心线间距离; ln—板、梁的净跨; h—板厚;a—板、梁端支承长度; b—中间支座宽度二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的楼盖内力,首先要假定楼盖材料为均质弹性
4、体。根据前述的计算简图,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梁板内力,也可利用静力计算手册中的图表确定梁、板内力。在计算内力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荷载及其不利组合楼盖上作用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永久荷载按实际考虑,可变荷载根据统计资料折算成等效均布活荷载,可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查得。板通常取1m板宽的均布荷载(包括自重),次梁承受板传来的均布荷载和次梁自重,主梁承受次梁传来得集中荷载和均布的自重荷载。为简化计算,可将主梁的自重按就近集中的原则化为集中荷载,作用在集中荷载作用点和支座处(支座处的集中荷载在梁中不产生内力)。由于可变荷载在各跨的分布是随机的,如何分布会
5、在各截面产生最大内力是活荷载不利布置的问题。图2所示为5跨连续梁,当活荷载布置在不同跨间时梁的弯矩图及剪力图。由图可见,当求1,3,5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活荷应布置在1,3,5跨;当求2,4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或1,3,5跨跨中最小弯矩时,活荷载应布置在2,4跨;当求B支座最大负弯矩及支座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应布置在1,2,4跨,如图3。由此看出,活荷载在连续梁各跨满布时,并不是最不利情况。图2 5跨连续梁弯矩图及剪力图图3 活载不利位置(a)活1+活3+活5 (b) 活2+活4 (c) 活1+活2+活4从以上分析可得,确定截面最不利
6、内力时,活荷载的布置原则如下:(1)欲求某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除将活荷载布置在该跨以外,两边应每隔一跨布置活载;(2)欲求某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时,除该支座两侧应布置活荷载外,两侧每隔一跨还应布置活载;(3)欲求梁支座截面(左侧或右侧)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布置与求该截面最大负弯矩时的布置相同;(4)欲求某跨跨中最小弯矩时,该跨应不布置活载,而在两相邻跨布置活载,然后再每隔一跨布置活载。2.内力包络图以恒载作用在各截面的内力为基础,在其上分别叠加对各截面最不利的活载布置时的内力,便得到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图叠绘于同一基
7、线上,这张叠绘内力图的外包线所形成的图称为内力包络图。它表示连续梁在各种荷载不利组合下,各截面可能产生的最不利内力。无论活荷载如何分布,梁各截面的内力总不会超出包络图上的内力值。梁截面可依据包络图提供的内力进行截面设计。图4为五跨连续梁的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图4 内力包络图(a) 弯矩包络图 (b) 剪力包络图3.支座抗扭刚度对梁板内力的影响由于计算简图假定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支承为简支,忽略了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弹性约束作用,即忽略了支座抗扭刚度对梁板内力的影响。从图5可以看出实际结构与计算简图的差异。在恒载g作用下,由于
8、各跨荷载基本相等,θ≈0,支座抗扭刚度的影响较小,如图5a、b示。在活荷载p作用下,如求某跨跨中最大弯矩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