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

ID:30078361

大小:126.5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26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第1页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第2页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第3页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第4页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和谐发展的经济学研究:社会满意度、收入分配与城乡融合”(08BJL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07JZD0023)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方经济学学科建议”(B101)的阶段性成果。──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陈钊陆铭许政摘要:在中国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如果片面限制大城市的扩张,鼓励小城镇发展,片面强调区域经济的均等化,就会使中国经济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集聚发展的好处。

2、为此,中国需要克服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分割的制度障碍,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和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并由此最终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关键词:城市化空间集聚区域经济发展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2001年世界银行会议)一、引言中国未来城市化与区域发展中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一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区域发展平衡而牺牲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其二则是充分发挥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并在长期内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前者很可能导致中国长期增长潜

3、力的丧失,而后者更可能使中国实现城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两条道路的抉择是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抉择。未来的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和快速提高将是一个同时影响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进程。历史地看,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城市化比率却仍然只有43.9%,此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公布的相应数据为41%。对于类似的统计数字,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若将一亿到一亿五千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考虑在内,中国的城市化率会略有上升。参见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关于“十五”

4、时期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4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一数据已经考虑了常住人口,而常住人口中有一部分将来要返回农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故中国实际的城市化率是不足的。参见任远、姚慧:《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变化和城市管理——基于对上海的研究》,《人口研究》2007年第31卷第3期。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城镇人口数据都是按常住人口数进行统计或调整的。即使是依照前一种观点,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偏低。据预测,如果中国每年的城市化比率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即每年约

5、有1000万人口进入城市,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才达到60%左右。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仍然有着巨大的城市化空间。然而,我们在指出中国城市化的潜力时,往往只关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持续的大国,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要素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在城市化进程的背后更为重要的将是中国城市的区域布局的持续调整和城市内部集聚效应的加强。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政策能否顺应城市发展中空间集聚的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中国城市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中国城市

6、发展中的集聚效应的确正在加强,然而,与此同时,中国滞后的城市化进程使这一集聚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事实上,在关于中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的政策还存在着若干认识上的误区。因此,中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顺应市场规律,亟需在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更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8如果说城市化是一个由市场力量驱动的,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那么对于中国的城市化,我们更需要在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背后,进一步地去探讨这一过程中城市发展在空间集聚上的差异。中国的大国特征决定了城

7、市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差异不可忽视。历史上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是一个趋于分散化的工业发展格局,在这样的起点之下,中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且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这就意味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将是极为显著的我们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全球化与市场化都显著加快了中国的工业集聚。参见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陆铭、陈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79页。。而中国持续

8、的经济增长更是决定了这样的调整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这样的问题。然而,当强调这种城市化在空间集聚上的差异时,由于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忽视了空间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借鉴把空间因素引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新经济地理学读者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综述性文章了解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参见Neary,J.Peter,“OfHypeandHyperbo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