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92768
大小:4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25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教好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教好书——例谈初中历史教师的读书、思考、成长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章大奇题记:我出生在一个小乡村,爸爸是村小的代课老师,最喜欢的就是写写画画。小时候,逢年过节,村里好多人家,都请爸爸写春联。我小时候,反应相对比较慢,一个“水”字,都要在树荫里写上二十遍。记得从三四岁开始,爸爸就教我背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当时因为会被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还骄傲了好一阵子。周国平说:“早期接触的书预示了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我期许,我历史教学的诗意生活。科幻小
2、说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未停止成长。”保有纯粹的内心,不断的成长。一、教师为什么读书1、为教学“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都说“教学相长”,我应说“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应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文化修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只能是空架子。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11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由此看到读书对于一名教师是多么重要。如特级教师王崧舟那深厚的艺术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让我们为之震撼。如果没有长期的读书文化积淀,他就不会有这样的博学睿智,幽默深情,和独到的文
3、化韵味。因此要想为一名好的教师,必须广读书文,具备丰厚的知识底蕴。于漪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于漪的语文教学。这就是教读相长。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研究生,她在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便在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苏静之所以一鸣惊人,缘自她的读和背。与她交谈,中外古今的文化历史,她都能娓娓道来。很多的名篇名作,她常常是在交谈中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其实通过阅读建立起颇具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技能的教师有不少,据笔者了解的就有北京的窦桂梅,山东的孙明霞,山西的聂明智,河南的窦爱君,安徽的薛瑞萍、吴礼明,湖南的冯梅,陕西的魏智渊,重庆的魏勇、周迪谦,四川的李镇西,广东的陈晓华等
4、。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我们要教书育人,就要多读好书,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学问能陶冶人的性格,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哲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辨”。这是多么精辟的论断!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2、为自身教师读书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是求“道”。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11。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怀着一颗被保尔、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动过,被歌德、普希金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刘墉等
5、哲理文字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他的教学才会产生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比如读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我们从中充分感受到了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空洞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因此说,从读书中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一起远征,向苏格拉底请教哲学奥秘,和雨果一起探讨关于《悲惨世界》的命题,和全国著名青年教育专家李镇西讨论教育中的“人治与法制”现象,和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一起畅谈新语文教育之梦……你能说这不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吗?不了解这份喜悦,是多么可惜,这就如
6、同到了宝山却空手而归一样啊。一旦知道了那份喜悦的人,就能自在地品味和汲取人类的精神遗产,运用自如,这种人才是“心灵巨富”,你的收获用物质的现金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拥有好几家银行一样,需要多少就能提取多少。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因此作为生命个体,我们不能只关注生命的长度,更要关注生命的厚度。读书,不仅仅是求知,更重要的是求“道”,追求人格的成长、精神的丰富、文化的积淀。2、为学生“关注教师阅读状况,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11
7、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与我们有些老师阅读面比较窄相反,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多,吸收的信息量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老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甘孜州康定中学语文老师充翁娜姆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教了36年书,深感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继续学习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对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感觉应该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教师如果不给自己充电,不注重知识的储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