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61949
大小:69.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5
《初中数学论文:让初中数学的课堂更“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初中数学的课堂更“美” 李俊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有效备课,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美,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真正做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的“美”。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有效备课、初中数学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全过程作出的总体设计。新课标突出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的要求,由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培养。备课的充分、周全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新课程理念下,
2、呼唤我们一线教师职业角色转型,要求我们要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将新课程理念溶于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行为尽快地适应课改的要求。一.由备“教”转向备“学”备“育”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开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会学生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渗透情感与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
3、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导引下,才能承载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落实。我们的备课应该更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二数学中有一节《勾股定理》的备课中,我补充了大量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备课时引入了生活中勾股定理运用的实例,课后要求学生到社会上去寻找有关此定理的应用实
4、例。数学是美的,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这就是我们数学老师在备课中要思考的问题,要着重思考备如何“学”,如何“育”,改变过去仅仅是思考如何“教”的备课。二.由备“书”转向备“生”备“堂”传统的备课基本上以备“书”为主,备课本上的教材,备参考书上的建议,一切都是以课本,教参为主体。但这样的备课其实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教学是一个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我们的备课不能只备“书”,还
5、要备更重要的“学生”。学习要求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通过猜想、尝试、分组讨论、反思,让学生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备课不断调整,不断生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例如我在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有一个学生就说了一个系数比较复杂的方程,让我始料未及。因此,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
6、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备课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课堂模式,让学生时刻充满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又如我在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时注意到在老师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我们通常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一个技能训练的的知识,是需要熟练掌握的,教起来也比较容易,老师准备起来也是比较轻松的。
7、这些老师“缄默知识”支撑着我们的做法是:出示范例--教师学生互动解决--学生训练--教师反馈。在这些做法中,许多老师注意到了数学思想的贯穿作用,借助教材的安排,进行了“个性化”的渗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就显得有些松散,有些无奈,有些叹息,因为这样的课堂缺乏学生的深层次的思维参与,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多少有效的思维参与,也就没有思维的激动,没有这些,会有“获得”的喜悦吗?没有这些,下面会有“发现”的可能吗?所以我在备课时注意了几点:首先,用思想去点燃思想。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是要研究出“解法”,那就
8、要行动,行动就生困难,困难就得想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思想产生的根源:我会解决哪些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这是学生自身“经验系统”已经存在的知识,那就很有可能在老师的有效的导向下“自然”的流向我们最重要的载体--教材的安排;其次,从课堂上看,这一节的教学要时时注意不仅要教学生“这样解”,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怎样解”,如第一课时教学中有一个方程:16(x-1)2=25,当你仅仅引导学生把方程变为(x-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