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919261
大小:7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25
《温铁军:全球资本化与制度性致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温铁军:全球资本化与制度性致贫(本文根据2011年10月26日下午温铁军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上课记录整理而成。) 一、理论创新:成本转嫁论--全球金融化是如何加剧制度性贫困的 首先,我们提出了不同于主流的问题意识:随着战后西方产业资本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生的全球化及其派生的制度性贫困问题,已经在世纪之交出现了重要的、但却被学术界视而不见的结构变化。 一是从政治上看,越是政治现代化国家其制度成本越高,越难以化解债务危机。因为,虽然世界上的国家负债已从发展中国家负债为主转变为发达国家政
2、府负债占比高达70%以上。但是,那些因长期占据发达国家地位而构建了制度权和话语权的"新债务国"们却根本就不会认同他们自己确立的债务国必须接受债权国制度要求的原则。结果是:新债务国显然都趾高气扬地赖账,理直气壮地索要债权国"救助",一度最亮丽的世界主流秩序势必被其构建者"始乱终弃"...... 二是从经济上看,越是结构高度化的超现代经济体,基尼系数越高。其中,最发达的现代化美国GDP的85%以上来源于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其贫富差别超过0.5,大约1/5的人口不得温饱,属于高度现代化条件下拉大贫富差别的典型。
3、在中国最现代化的香港特区GDP的80%以上来源于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并且也是基尼系数高于大陆大部分省市的地区。在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占比最高的是印度,其贫困率也高达1/3以上(民间组织认为1/2),属于贫富差别拉大、贫困问题严重到难以缓解的典型国家。同理,如果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或现代化大城市愿意把外来打工者纳入本地贫富差别统计,也会出现基尼系数显著提高的现象。 归纳已发生的经验过程可知,体现"西方特色"的政治和经济越是高度现代化,反而产生的贫富差距越大。高度现代化与贫富差别拉大这二者之间,客观上存在因果关系,
4、只不过构成这种因果逻辑的变量及其结构尚待验证。其次,自从华盛顿共识问世,人们就自觉不自觉的接受其规定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内涵:世界只有20%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白人及其后裔为主),已经进入现代化,另80%的人口(有色人种为主),很难再进入现代化。另外的派生内涵是,因为20%的人口享受现代化就已经造成了环境的不可持续,再让另80%的人进入现代化,地球环境就无法承载了。基于这种占据主流地位的共识,无论中国怎么说和平发展,人们都不信。因为如果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人进入现代化,就改变了华盛顿共识,世界就不再是二八开
5、这个被称为自然界"黄金分割定律"在人类社会的约束就会被中国人突破,变成了四六开。由此可见,无论中国人是"乖"还是"张",西方主流的制度文化都会自发抗拒中国进入现代化。 再次,当人们讨论全球化的时候,需知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全球金融化。全球金融化进程中,人们只看到资本化一个方面,但资本化的前提是货币化,没有强势的政府依托政治强权超量增发货币,金融资产总量就不会如此短期里大规模提升。 因此,人们需要分析,当代全球化的实质内容不是教科书上讨论的商品生产和自由贸易。今天占据主流的西方世界更主要依靠的是两个增长:政
6、治强权的增强及其派生的货币化增长,和货币大规模增发派生的作为资本化主力的衍生品交易量的增长。 而制度性贫困,与这种全球化伴生的成本转嫁是与生俱来的。 总结我在最近十几年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只有五个字:成本转嫁论。亦即,制度性贫困是承载了全球化的代价的客观结果。 这是个以政治经济学为框架、以制度经济学为方法的理论创新。从这个客观研究反过去找理论资料的时候,就找到了美国学者沃勒斯坦的"世界系统论",这属于一个讨论资本主义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他提出了"核心--半核心--边缘"的世界体系,这个
7、基本框架可以做我们分析全球化的一个理论工具。此外,则也承袭了萨米尔·阿明的第三世界"依附理论"。与相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已经属于最具革命性的新制度经济学相比,这些理论更具革命性和现实性。 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具有革命性的原因,是将微观分析为主的西方经济学过去不纳入的制度甚至文化等基础性因素吸收到经济学框架中了,虽然其目的是据以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轨,但毕竟有从"经济脱嵌于社会"内生的幼稚向"经济回嵌社会"的成熟有所回归。 制度经济学研究中,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并且易于被新古典理论体系接受的,是认为制度变迁
8、产生增量收益。在中国较早用制度学派理论研究改革、并为西方人提出"北京共识"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林毅夫教授。1980年代林毅夫从海外归来与国内学者合作主持研究项目,证明了因农村制度变迁创造的农业增产占的比重约为46%,此后,这种"制度收益论"成为中国政治家及经济家都乐于接受的主流观点。但是,虽然"有多少收益就必有相对应的成本"只是个基本常识,却很少有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愿意讨论制度成本。 由于我的实证研究起步于1980-1990年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