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874879
大小:59.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4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钢铁长城练习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钢铁长城》练习一、选择题1.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建成的主要军兵种有( )①陆军 ②海军 ③空军 ④导弹部队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②③④2.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 )A.导弹驱逐舰 B.巡洋舰 C.核潜艇 D.综合补给舰3.1967年6月,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___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A.一 B.二 C.三 D.四4.毛
2、泽东曾明确指示海军“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舰艇是()A.导弹驱逐舰B.航空母舰C.猎潜艇D.核潜艇5.人民空军建立的基础是()A.海军防空兵B.海军陆战队C.导弹部队D.陆军6.在国庆35周年的阅兵仪式上,首次公开亮相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它组建于( ) A.1966年 B.1965年 C.1949年 D.1984年7.200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岛举行大型阅兵活动,这是为了庆祝()A.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立60周年B.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建立60周年C.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
3、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立60周年8.中国拥有核武器是为了( )A.防御 B.进攻 C.反击 D.自卫9.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A.东海舰队 B.北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10.构成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三部分是( )A.原子弹、导弹和氢弹B.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C.地地战略导弹、海军潜地战略导弹、空军战略轰炸机D.第一炮兵、第二炮兵、第三炮兵二、简答题11.阐述我国是由哪些兵种构成? 12.阐释钢铁长城的含义
4、? 三、材料分析13.阅读下列材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上,公开亮相的中国战略导弹令当时观看的外国使节和外国记者大为惊叹。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展示了它的实力,它显示出中国有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它的出现足以抵御任何形式的战争。”英国《泰晤士报》也称:“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它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今后美苏两国在决定世界事务时,不得不考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存在。”请完成:(1)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于哪一年?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和所学
5、知识,分析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08年12月25日,由“武汉”号驱逐舰、“海口”驱逐舰和“微山湖”号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开始执行护航任务。材料二:2009年新华网亚丁湾12月8日电:中国海军第四批护航编队7日下午成功完成第143批船舶护航任务。据了解,在这批护航船只中,有10艘来自中国远洋捕鱼船队的渔船。请回答:(1)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是在哪一年?(2)现在,中国海军已经发展为有多兵
6、种组成的高技术兵种。我国海军由哪些兵种组成?(3)中国为什么要派出舰队参加护航?通过材料一、材料二,你从中得到什么体会?《钢铁长城》答案一、选择题1.C 解析:此题属于组合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20世纪60年代”,联系各兵种建立的时间:①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形成;②③都成立于1949年;④成立于1966年。故①②③④都是20世纪60年代或60年代之前形成的。2.C3.D 解析: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历史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后,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
7、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故D项正确。4.D5.D6.A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要年代的记忆。联系教材内容可知,1966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这是新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7.D8.C9.A 解析:此题应该根据教材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句话,联系我国政府一贯坚持的原则来判断,显然B、C、D三项不符合事实。10.C 解析:1966年7月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形成后,与后来的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
8、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二、简答题11.阐释我国是由哪些兵种构成的?海军、陆军、空军及导弹部队12阐释钢铁长城的含义?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与先进的武器装备相结合,构筑了坚固的保卫祖国疆土和安全的防线。三、材料分析13.材料分析(1)1966年。目的: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