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课时作业(十七)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间/30分钟基础巩固1.[2017·宁夏银川九中模拟]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A.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D.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2.[2017·浙江嘉兴模拟]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核糖体,其形成与核仁有关B.遗传
2、物质是RNA,只位于拟核区C.能产生可遗传变异,其来源只有基因突变D.与R型菌相比,S型菌不易受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3.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加入培养了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C.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4.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设计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
3、为了获得35S标记的噬菌体,可用含35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C.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检测不到35S标记的蛋白质D.用同位素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少量放射性出现在试管的下层,可能是侵染时间过短所致5.[2017·河北保定联考]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B.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C.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搅拌、离心处理
4、,沉淀物的放射性高低与培养时间长短无关6.如图K17-1所示为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K17-1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含有的核酸种类相同B.T2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参与C.过程⑤释放的噬菌体都不含有亲代的成分D.培养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可用相同的培养基能力提升7.[2017·江西高安中学模拟]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
5、了基因重组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D.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后只有在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8.艾弗里及其同事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B.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S型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的作用C.在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添加S型菌的DNA后出现的只有S型菌的菌落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9.[2017·江淮十校联考]图K17
6、-2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K17-2A.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直接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培养时间过长会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C.培养时间过短会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D.搅拌不充分会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10.[2017·河南南阳模拟]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中也有35S标记B.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均不死亡C.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具有较
7、强的放射性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技术相同11.如图K17-3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S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R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K17-3A.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B.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不属于基因突变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S型菌的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12.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
8、传作用”。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