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军权的加强素材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军权的加强素材 新人教版

ID:29811706

大小:63.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3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军权的加强素材 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军权的加强素材 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军权的加强素材 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军权的加强素材 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军权的加强素材 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军权的加强素材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明朝“大部制”改革:朱元璋为何废丞相从传说中先秦时代按照图腾命名的龙官、鸟官;到秦汉时期强调人治的“三公九卿”的出现,一时间丞相位高权重,连皇帝都得去丞相府议政;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的设立,让“部”第一次以清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六个部究竟掌管了国家的哪些方面,和我们今天常说的“外交部”“国防部”是一个概念吗?再到宋朝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建立,看似掌管着文武二柄,实则已经被皇帝牢牢把控着;明朝洪武十三年后,更是连丞相都不再设,由出身秘书的“内阁”成员充当皇帝心腹;清朝时的“南书房”“军机处”看似重要,其实都是大臣在“兼职”。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武黎嵩说,中国古代的“部”从汉萌芽开始

2、,到清末新政前,基本保持稳定不变,虽然各部门的名称可能会发生改变,但职能基本不变,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在中国古代这种静止的农耕社会里,统治者一直维持着一个小规模政府,在机构设置上尽量不折腾。中国古代政府机构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跟随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最早的官员叫龙官、鸟官商朝时,保姆是高官中国最早的职官据说要上溯至三皇五帝时,当时以部落图腾为标志,作为官名,所以都叫龙官、鸟官……后来又把金木水火土和春夏秋冬结合起来,封以官职。尧舜时便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礼记》中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可见夏朝已有相当规模的政府系统。商朝时,政府组织机构

3、更加强化,分为掌国政的卿事寮和掌神职的太史寮两大系统。寮,即尞(燎),《说文解字》中解释:“烧柴祭天也”,政府部门在屋内开会需烧柴照明,“寮”便成为政府部门的名称。寮又通“僚”,“群官为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职官系统。据文献记载,当时“尹”和“保”是国王手下的最高官,又称“相”。保,原为保姆,姆,女师也。起初是贵族家庭的保育人员,保姆往往是王的心腹,由保育人员成为匡辅大臣。汉朝时,丞相位高权重皇帝都要去丞相府议政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大帝国,但他没法包揽一切,于是便创建了一套政府班子。设丞相为文官系统的首领,太尉为武官系统的首领,又设御史大夫,让他独立于文武行政系统之外

4、兼掌监察和会计(资料收集)。此外设立宫廷服务系统,管理皇族家务。“汉承秦制”,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那一套官僚制度和组织机构,以秦制为蓝本,建立了“三公九卿”的政府体制。汉朝的三公沿袭秦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地位最高,御史大夫比丞相和太尉要低一个等级,他是丞相的副手;而太尉也常由丞相兼职。三公办公的地方就叫“府”,即行政机构。西汉初年,丞相权力相当大,竟然有和皇帝朝堂一样的百官朝会殿,甚至连皇帝也要亲临其殿议政,丞相府成为国家的领导机关和决策机关。丞相的权力非常之大,除了个人才能外,主要因为他们有一个听命于自己的官员班子,丞相府成为了国务行政管理的中心,府内设诸曹机构。相府里几乎所有的

5、公务人员都由丞相自己决定,丞相大可以把自己的心腹全部安插进来,通常情况下丞相的意见和决策,皇帝也多需听取。武黎嵩打了个比方,“汉朝时丞相和皇帝之间,就类似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具体的行政事物,实际上都是丞相在处理。”负责拆“信封”的尚书成皇帝心腹,瓦解丞相势力到汉武帝时,这种现象才发生改变,为了抓权,皇帝开始起用尚书。尚书是什么官职呢?起先尚书的身份很卑贱,当时有“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书,多是些管吃管穿、铺床叠被的工作,可见地位是很卑下的。“尚书是其中管文案的,汉代将文章刻写在简牍上,用绳子系紧,再用泥封住绳结,在泥上盖印章,叫封泥,这样能保证竹简不被人打开,尚书就是负责

6、给皇帝拆封泥的,即文献中的‘主发书’。国家实行双轨制,外面有一班行政人马,皇帝也有自己的机要系统,尚书就成为皇帝的心腹。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利用尚书的职能加强集权,建立尚书台,目的就是为削夺相权。当高官领尚书事掌握了中枢机要决策大权后,尚书就从机要官变成了行政官。”武黎嵩说道。汉武帝后,皇帝有意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太尉为大司马,丞相为司徒,司徒、司马、司空三公制成立,三公制的设立就为不使任何一人独揽大权。风水轮流转,大司马(东汉仍称太尉)地位开始攀升,成为三公之首。但是要知道秦汉都是马上得来的天下,皇帝太知道军权的重要了,一直都牢牢抓在手中,所以太尉也只是时置时废,充其量只是

7、皇帝的军事顾问,兵符在皇帝手中,没有兵符,太尉是不能发兵的,所以太尉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并无实权。管马的太仆在汉代可是肥差大司农则相当于财政部部长那么九卿又是什么官位呢?武黎嵩告诉记者,“部”这个概念的形成就是从汉开始的。但是“卿”还不能和后世的“部”画等号,只是“部”的雏形。如果说设置三公的目的是协助皇帝决策,那么九卿的设置就是为了行政。“卿”是每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头儿,执行皇帝和宰相制定的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