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

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

ID:29803471

大小:6.05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23

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_第1页
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_第2页
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_第3页
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_第4页
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土壤学报ActaPedologicaSinicaDOI:10.11766/trxb201509160438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226)资助Supportedby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1371226)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wukening@cugb.edu.cn作者简介:查理思(1988-),男,江西九江人,博士,主要从事土壤地理研究。E-mail:chalisi1988921@163.com收稿

2、日期:2015-10-14;收到修改稿日期:2016-01-04;优先数字出版日期(www.cnkinet):2016-02-26——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例查理思1,2吴克宁1,2冯力威1,2王文静1,2鞠兵1,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摘 要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和比较两个剖面中炭屑、各种氧化物含量和土壤发育指标数值,研究古人类活动对

3、土壤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古人类用火形成的灰烬层中,炭屑含量达到最大值2.38×105粒g-1,约为自然剖面最高值的12.35倍,这使得SiO2、Al2O3、Fe2O3、K2O、MgO和Na2O含量相对减少,均达到最小值,而CaO、MnO含量达到最大值,表明古人类用火产生大量含Ca和Mn物质;而在古人类居住形成的文化层中,除SiO2几乎无变化外,其余物质均出现最大值或达到波峰,表明古人类居住活动有利于各种氧化物的富集。文化剖面发育指标数值总体高于自然剖面,在文化剖面内,文化层和灰烬层的上覆和下伏自然土层中各种元素物质含量基本相同,表明古人

4、类活动阻碍了各种元素物质向下迁移和聚集,使下伏自然土层保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此推测古人类活动基本阻碍了土壤发育进程。关键词土壤发育;古人类活动;仰韶村遗址中图分类号S155文献标识码A道库恰耶夫(VasiliVasilievichDokuchaev)在其1883年出版的《俄罗斯黑钙土》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土壤形成五大因素(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时间)学说,这是土壤学历史上的重大成就,早已为广大土壤学家所熟知。至于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那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1]。例如,20世纪30年

5、代中国土壤学家提出了水稻土是人为作用的产物,国外一些土壤学家很重视人为作用并称之为土壤变质发生作用(Metapedogenesis)[2-3]。同时,人为土分类逐渐得到重视[4-10]。然而目前关于土壤发育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研究多集中在现代耕作土壤[11-13]和城市土壤[14-18],实际上大约在公元前9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原始农业已出现,古人类通过种植业和畜牧业等活动介入土壤发育过程,http://pedologica.issas.ac.cn土壤学报ActaPedologicaSinica通过土壤学的研究可以指示当时人为活动的强度

6、和广度[19]。例如曹志洪[20]通过对绰墩山遗址中古水稻土的研究,证明该遗址稻田群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灌溉稻田群,获得新石器时期“火耕水溽”——原始灌溉稻作技术的证据,并提出古水稻土的诊断技术标准。庞奖励等[21]在关中地区通过比较古耕作土壤和现代耕作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发现所谓“堆垫土”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母质过渡层(BC)主要是全新世晚期堆积的风积物,表层和犁底层(Ap)是2000年以来人类不断施加土粪、风尘堆积和农耕活动的综合产物。张玉柱等[22]通过对青海民和亭盆地喇家遗址古耕作土壤层微形态研究,发现古人类1500年前就开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7、大量施加黄土性质的土粪,显著加快土壤的发育成土改造过程,改变了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大量浓聚物残积黏粒和极少量的淀积黏粒。何毓蓉等[23]从土壤系统分类的角度研究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典型古水耕人为土,深化了其诊断层和形成过程的认识。本文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借鉴古土壤发育特征的研究方法[24-32]以及指示古人类活动强度的炭屑研究手段[33-34],探究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考古研究提供定量化土壤数据。材料与方法11.1研究区

8、和土壤剖面分层概况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7.5km仰韶村南的台地上。遗址长约900m,宽约300m,面积近30万m2。仰韶村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