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791372
大小:59.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3
《高中语文秋水同步练习4 苏教版 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秋水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点缀拾掇补裰中途辍学暗自啜泣B.泥淖飞棹悼念绰绰有余卓有成效C.羁縻糜烂麾下摩肩接踵望风披靡D.绾结猪倌饭馆管理机构草菅人命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煞有介事既往不咎杯水车薪百口莫辩B.声誉鹊起余勇可贾计日程功老羞成怒C.察言观色嬉皮笑脸呕心沥血吐故纳新D.复习提纲弱不经风夙兴夜寐离群索居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位八十高龄的老工人近日向国家文物部门捐献了一颗祖传的特大珍珠,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B.蔡元培在《管子》、《墨子》等上面,还亲自用朱笔、墨笔或蝇头楷批注得密
2、密麻麻。C.在综合科技实力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我国与和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D.这次公务员面式地点设在市委党校会议室里举行的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全班四五十人的意见,你最好都听一听,搞清大多数人到底赞成什么。B.李诗大源出于《楚辞》,杜诗大源出于《诗经》和《汉乐府》,二人在不同方面受到《文选》很深的影响。C.什么是说明文的科学性呢?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正确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D.他只说了句:“你们快走!”就昏了过去。5、下面是围绕同一事件所作的不同表述,其中表意最明确的一项是()A、安理
3、会谴责伊外交官被害B、世界舆论谴责塔利班杀害伊外交官C、伊朗抗议一名外交官在阿富汗遇害D、受害者家属怒斥外交官在阿富汗惨遭杀害的暴行6.对下列社会用语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和妈妈盼你平安归来。——这条交通安全宣传标语,以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口气说话,切合人们疼爱孩子的普遍心理,以情动人,有良好的宣传效果.B.严禁入内,违者罚款!——草地小木牌上的这条标语,以命令的口吻,强硬的语气,警告人们不要践踏草坪,令人望而生畏,进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很好的警戒作用。C.6:50现场直播:女排世界杯赛决赛(时间可能略有变动)——这则节目预告,括号里的说明起到提醒观众注意确切播出时间的
4、作用,体现了电视工作者一心为观众着想的精神。D.晚一分钟回家比永远不回家要好得多。——这条书于交通事故多发地段附近墙上的标语,用鲜明的对比,把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的利害关系极为显豁地揭示出来,发人深省。二、语段精读7.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顺流而东行D.侣鱼虾而友麋鹿8.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两涘渚崖之间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A.①水中的小陆地②尽,尽头,此指达到尽头B.①水边②尽,尽头,此指达到尽头C①水边②您的困境D.①水中的小陆地②您的困境9.以下六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②吾长见笑
5、于大方之家③吾非至于子之门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⑥望洋向若而叹A.②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⑤10、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答:11.翻译:(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三、拓展延伸陈相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指滕文公)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损害)民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
6、“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粗麻衣)。”“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白绸子)。”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妨碍)于耕。”曰:“许子以釜甑(锅、蒸笼)爨(煮饭),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损害)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什么东西)皆取诸其宫(室)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陈相)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
7、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12.翻译下面两句话。(1)贤者与民并耕而食(2)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13.孟子一开始便问:“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这明知故问的目的是什么?答:14.文章最后问到炊具和耕具的来源,然后用“何不”、“何”、“何为”连提三问,目的是什么?答:15.说说最后一段话在批驳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参考答案1.B.(Azhuìduōduōchuòch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