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ID:29787584

大小:59.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3

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文知识点解析要点提炼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制约了工业的发展。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了斯大林体制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2.改革的内容改革措施可概括为:调整农业政策,改革高度

2、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方面:赫鲁晓夫全面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

3、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如大力开垦荒地、大种玉米等搞过了头,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最终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补充: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

4、为此他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盲目地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时期,要求1980年在苏联建成共产主义。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造成改革无所适从,计划指标落空。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制约着苏联生产力的发展。全析提示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任何政

5、策或措施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评价这些政策或措施要注意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并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要点提炼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体制,是改革失败的根源。(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勃列日涅夫其人继赫鲁晓夫之后,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在苏联历史上执政了18年(从1964年10月至1982年11月)。他执政的18年是一个在内政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与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抗争与争夺的矛盾时期。补充: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

6、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改革内容(1)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2)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

7、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1)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2)改革失败的原因①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②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③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文知识点解析要点提炼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制约了工业的发展。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了斯大林体制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2.改革的内容改革措施可概括为:调整农业政策,改革高度

2、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方面:赫鲁晓夫全面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

3、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如大力开垦荒地、大种玉米等搞过了头,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最终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补充: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

4、为此他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盲目地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时期,要求1980年在苏联建成共产主义。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造成改革无所适从,计划指标落空。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制约着苏联生产力的发展。全析提示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任何政

5、策或措施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评价这些政策或措施要注意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并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要点提炼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体制,是改革失败的根源。(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勃列日涅夫其人继赫鲁晓夫之后,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在苏联历史上执政了18年(从1964年10月至1982年11月)。他执政的18年是一个在内政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与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抗争与争夺的矛盾时期。补充: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

6、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改革内容(1)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2)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

7、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1)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2)改革失败的原因①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②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③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