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92483
大小:27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2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作业(二)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2开封模拟)《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察举制 B.封国制 C.郡县制 D.推恩令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
2、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解析:宋太祖为彻底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实行财政军分权;在地方上将财、政、军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因而只有B项最能全面反映北宋的体制变革。答案:B3.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2012浏阳一中月考)“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叙
3、述正确的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C.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解析:由近臣“代起执政”是指重视近臣参与决策,“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指原来位高权重的三公被闲置。答案:A5.(2012锦州模拟)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B.隋唐三省制6.《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
4、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置后,主管军事,中书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说法符合材料信息。答案:C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解析: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因此不同朝代,《百家姓》的第一位分别以皇帝的姓作为开端,体现了皇权的独
5、尊。答案:A8.(2012湖南模拟)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强制性B.民主性 C.家族性D.公平性解析:察举和征辟的标准主要是才能和品德,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是没有民主性可言的,不拘一格表明选拔人才不受门第的限制,家族性、强制性体现不出来。答案:D9.在北宋的中枢机构中,宰辅系宰相、参知政事及枢密正、副使的统称。其家庭出身中,身为名门之后者有之,出身贫寒之家者有之,家风儒雅者有之,世为武将者有之,家庭境况不
6、一而足。这说明( )A.出现了官宦之家对宰辅位置的垄断局面B.北宋宰辅对皇权造成了巨大威胁C.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应是宰辅入仕途径的不同D.北宋时期只有通过科举才能担任宰辅解析:“出身贫寒之家者有之”说明A项不正确;北宋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避免了宰辅对皇权的威胁,B项错误;科举制只是北宋选官的途径之一,D项错误。答案:C10.顺治二年清政府开科取士。时人有云:“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取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清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明朝的制度,但所用八股文之内容、形式较明朝更严,一切均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不许有个人的见解。根据材料我
7、们可以知道( )①满清统治者受到了汉族文化制度的影响 ②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巩固统治 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主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因循自封与科举考试内容的束缚有着密切的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①说法明显正确;由“从逆之念自息”看出②正确;清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形式严格,不准发表个人的见解,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