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79655
大小:4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2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 2.指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指导学生欣赏写景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指导学生欣赏写景诗的意境。教学设想 1.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2.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可根据它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2、 3,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在关键处点拨,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蝈蝈与蛐蛐》。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
3、,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的层次,批注自
4、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蝈(guō) 蛐(qū) 栖息(qī)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沉浸于某事物或状态中程度很深。消逝:消失。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二、整体感知1.划分层次,理解大意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2.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第二步,
5、朗读课文,深入理解1.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3.蛐蛐和蝈蝈的鸣叫象征着什么?明确: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大
6、自然的热爱。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明确: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你对《蝈蝈与蛐蛐》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诗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
7、,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布置作业精读《夜》,列出不懂之处。第2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夜》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
8、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