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 3.3 分子教案 (新版)北京课改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3分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什么是分子。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分子的性质,科学探究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观察生活和自然中出现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好奇心。【重点和难点】1、了解分子的定义。2、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方法】自学、讨论、问题分解、环环导入【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我们为什么可以闻到桂花、梅花的香味,在深的巷子也可以闻到酒的香味。二、预习检测:1.什么是分子?2.分子的性质有哪些?我们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三、新知新解
2、(一)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学生阅读课本:史实在线,分子的提出,阿伏加德罗致力于原子-分子学说的研究,他以盖·吕萨克气体化合体积比实验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和推理,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指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最小粒子。教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等,许多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学生观看图片: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氢分五氧化二磷分子图片,体会分子、原子的存在。学生想象:我们来看:一滴水
3、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学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教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25mL水、25mL酒精倒进50mL量筒里,观察现象。)教师:现在是否满50mL?学生:不满了。教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教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
4、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教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学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教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学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实验探究: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结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教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教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
5、成的,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有无新物质生成。教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
6、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教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学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
7、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四、随堂练习:1、如图所示事例能证明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的是( )A.B.C.D.2、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3、科学家已经可以移走原子“画出”最小的中国地图.根据这一事实,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