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70310
大小:179.5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2
《高考物理 动量冲量精讲精练 动量 动量守恒全章综合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碰撞 动量守恒定律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6~8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如图所示,水平轻弹簧与物体A和B相连,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物体A的质量为m,物体B的质量为M,且M>m.现用大小相等的水平恒力F1、F2拉A和B,从它们开始运动到弹簧第一次为最长的过程中( )A.因F1=F2,所以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B.因F1=F2,所以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C.由于F1、F2大小不变,所以m
2、,M各自一直做匀加速运动D.弹簧第一次最长时,A和B总动能最大解析:选B.此过程F1、F2均做正功,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增大,系统机械能不守恒,故A错误;两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守恒,故B正确;在拉力作用下,A、B开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故C错误;弹簧第一次最长时,A、B的总动能最小,故D错误;故选B.2.如图所示,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人静止站在A车上,两车静止,若这个人自A车跳到B车上,接着又跳回A车,静止于A车上,则A车的速率(
3、)A.等于零 B.小于B车的速率C.大于B车的速率D.等于B车的速率解析:选B.两车和人组成的系统位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因而该系统动量守恒,设人的质量为m1,车的质量为m2,A、B车的速率分别为v1、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1+m2)v1-m2v2=0,所以,有v1=v2,<1,故v1p乙.假设规定p甲方向为正,不计一切阻力,则( )A.碰后两车可能以相同的速度沿负方向前进,且动能损失最大B.碰撞过程甲车总是对乙车
4、做正功,碰撞后乙车一定沿正方向前进C.碰撞过程甲车可能反弹,且系统总动能减小,碰后乙车一定沿正方向前进D.两车动量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一定是Δp甲沿正方向,Δp乙沿负方向解析:选C.由于规定p甲方向为正,两车动量关系为p甲>p乙.碰后两车可能以相同的速度沿正方向前进,且动能损失最大,选项A错误.碰撞过程甲车先对乙车做负功,选项B错误.碰撞过程甲车可能反弹,且系统总动能减小,碰后乙车一定沿正方向前进,选项C正确.由动量守恒定律,两车动量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可能是Δp甲沿负方向,Δp乙沿正方向,选项D错误.4.如图所示,在光滑的
5、水平面上有一物体M,物体上有一光滑的半圆弧轨道,最低点为C,两端A、B一样高.现让小滑块m从A点静止下滑,则( )A.m不能到达小车上的B点B.m从A到C的过程中M向左运动,m从C到B的过程中M向右运动C.m从A到B的过程中小车一直向左运动,m到达B的瞬间,M速度为零D.M与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解析:选C.A.M和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所以m恰能达到小车上的B点,到达B点时小车与滑块的速度都是0,故A错误;B.M和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m从A到C的过程中以及m从C到B的过程中m一直向右
6、运动,所以M一直向左运动,m到达B的瞬间,M与m速度都为零,故B错误,C正确;D.小滑块m从A点静止下滑,物体M与滑块m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所受合力为零,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竖直方向有加速度,合力不为零,所以系统动量不守恒.M和m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故D错误.5.质量为m的物体,以v0的初速度沿斜面上滑,到达最高点处返回原处的速度为vt,且vt=0.5v0,则( )A.上滑过程中重力的冲量比下滑时大B.上滑时和下滑时支持力的冲量都等于零C.合力的冲量在整个过程中大小为mv0D.整个过程中物体动量变化量为mv0解析:选C.
7、以v0的初速度沿斜面上滑,返回原处时速度为vt=0.5v0,说明斜面不光滑.设斜面长为L,则上滑过程所需时间t1==,下滑过程所需时间t2==,t18、一定与v相同,则可知碰后速度关系,碰后m的速度v2一定要大于或等于碰后M的速度v1即v2≥v1由mv2=Mv1,可知=≥1,由能量关系可知≥+,解得:≤3,由上述结论可知,A、B项正确.7.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两个滑块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其中,弹簧两端分别与静止的滑块N和挡板P相连接,弹簧
8、一定与v相同,则可知碰后速度关系,碰后m的速度v2一定要大于或等于碰后M的速度v1即v2≥v1由mv2=Mv1,可知=≥1,由能量关系可知≥+,解得:≤3,由上述结论可知,A、B项正确.7.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两个滑块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其中,弹簧两端分别与静止的滑块N和挡板P相连接,弹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