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阶段滚动检测(六)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阶段滚动检测(六)

ID:29667744

大小:333.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1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阶段滚动检测(六)_第1页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阶段滚动检测(六)_第2页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阶段滚动检测(六)_第3页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阶段滚动检测(六)_第4页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阶段滚动检测(六)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滴系列)高中生物 阶段滚动检测(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阶段滚动检测(六)(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人类遗传病12.染色体数目变异23.生物的进化34.内环境与稳态4,55.神经调节6,116.激素分泌的调节77.植物的激素调节8,128.种群数量变化99.生态系统10,1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6·安徽合肥一模)人类有多种遗传病,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病遗传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外婆一定是该病的患者B.短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C.抗维生

2、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D.白化病患者致病基因来自父母双方的概率不一定相等解析: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一个色盲基因来自母亲,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外婆或外公,因此外婆不一定是该病的患者;短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概率相同。2.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基因数量改变,性状不会改变B.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能产生配子C.多倍体生物在植物中比较常见,在动物中极其少见D.

3、由于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所以高度不育解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人的成熟红细胞;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小麦产生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3.(2016·山东菏泽一模)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决定该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B.种群

4、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解析:由题意知,雄性蓝孔雀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说明控制大尾屏的基因通过有性生殖向后代传递,所以说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控制大尾屏的基因会通过有性生殖向后代传递;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雌孔雀选择大尾屏个体的交配,会使后代中大尾屏基因频率增加,而小尾屏个体由于交配机会少,小尾屏基因向后代传递的概率低,进而使后代小尾屏基因频率降低。4.下列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但不是分泌蛋白的有( B )①血红蛋白 ②血浆

5、蛋白 ③性激素 ④O2 ⑤胆固醇 ⑥抗体 ⑦神经递质 ⑧唾液淀粉酶 ⑨乳酸A.③④⑤⑥⑨B.③④⑤⑦⑨C.①④⑤⑦⑨D.②⑤⑦⑧⑨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属于分泌蛋白;性激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O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胆固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抗体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属于分泌蛋白;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唾液淀粉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乳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分泌蛋白。5.(2016·河南中原名校一模)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内环境处于稳态时

6、,其渗透压、温度和pH并非恒定不变B.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可通过毛细淋巴管进行相互转化C.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有效配合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至关重要D.人体某部位组织液短时间增多过快可能与淋巴管堵塞有关解析: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并非固定不变;少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组织液与淋巴不能相互转化;内环境稳态是由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受阻,短时间内组织液会增多。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

7、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图乙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D.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则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利用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