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62646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1
《2017年六年级语文上册6.开国大典2教案语文s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开国大典第1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注释的作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尤其要注意典礼过程和群众场面的描写。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运用注释,使学生体会到凭借注释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由于本文是默读单元第一篇,所以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根据要求专心致志地默读。教学过程:一、明确教学目标 1.齐读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简要讲析。 第二单元是默读单元。课文大多有注释,注释分题解、生字难词注音、释义和专有名词(人名、地
2、名、事物和组织名称)解释三种。读注释可以帮助读懂文章。本单元要求我们培养借助注释默读的习惯。 对照注释,读准字音,领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掌握注释中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学习与继承革命传统。 2.明确默读要求,齐读课后训练题二。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二、默读 1.不出声,不指读,默读全文,划出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再默读课文,凭借注释在生字上注音,并理解注释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 补充: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肃静:严肃寂静。 秘书:掌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隆重:盛大
3、庄重。三、讲析 1.什么叫“开国大典”?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 学习注①题解,明确本文记叙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情况。了解词语“开国”、“大典”的含义。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仪式。 2.本文题为《开国大典》,为什么不从“下午3点正”典礼开始写起?而要写典礼前与典礼后? (1)引导学生将全文划分成“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三部分。 典礼前: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
4、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典礼后:一写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对照注①中对“大典”的解释:隆重和规模巨大的仪式。请学生找出典礼前反映庆典这方面特点的句子,进行交流,加深体会。 “人们手里擎着红旗------地点排列。” “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他们擎着灯------同志们万岁。” “------” (3)总结:这部分描写群众场面较多,目的是为了表现庆典的热烈气氛,表达人民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
5、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2.圈划重点词语,体会正确的词语对表达课文意思的重要作用。 第2课时教学目标: 1.培养默读的习惯。 2.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3.培养热爱新中国,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培养默读习惯。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准确的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默读要求。 不动唇、不指读。二、继续讲析课
6、文 1.“开国大典”主要议程有几项?文章是如何净大典的议程与群众场面结合起来写的? (1)让学生排出大典议程。 (2)让学生理解群众场面的描写与典礼议程结合起来写的好处。 (3)重点分析几个注释。 白山、黑水、大河——地点注释,以此表明庄严的宣告传遍全中国。体会有关的四句排比句。 徐徐、瞻仰——词义注释,以此表明大典的隆重和人民的恭敬之情。 54门大炮、28响——特殊含义注释,以表明庄严隆重的气氛和非同寻常的庆典。 2.借助注释,加深理解课文。 注释①中写到开国大典是隆重的,规模巨大的,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意思的? (1)下午三点正,会场上爆发出一
7、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排山倒海”能否改成“嘹亮”? (2)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奋斗”能否改为“出生”? (3)30万人脱帽肃立,抬起头,瞻仰着五星红旗。“肃立”能否改为“站立”,“瞻仰”能否改为“望着”? 分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齐读以上三句,加深体会。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组织学生朗读典礼议程部分及写群众情绪的部分。得出结论:写群众情绪是为了突出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巨大的盛况。(紧扣注释①) 4.课堂练习:让学生再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