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6《短文两篇》教案 鄂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2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3.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过程和方法朗读、背诵两篇短文;利用注释理解文意;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写法。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第1课时《陋室铭》学习目标1.疏通字词,读通课文。(重点)2.咬文嚼字,疏通文意。(重点)3.合作探究,分析内容。(重难点)4.认识人物,把握写法。(重难点)5.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
2、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疏通字词,读通课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号宾客,洛阳人。有“诗豪”之美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任上写的。“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
3、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2.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注意下列词语的音、形、义:名:有名,著名。灵:神奇,灵异。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调(tiáo)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鸿儒:博学的人。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劳形:使身体劳累。3.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划出朗读节奏和韵脚。读后交流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4.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提示】可由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来介绍。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目标导学二
4、:咬文嚼字,疏通文意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可能出现的问题:“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
5、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文章标题为“陋室”,读完课文后,你认为他的居室到底陋不陋?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文章开头先写“山、水”,有何作用?属什么写法?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点明文章主旨。用了以虚陈实的写法。3.“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说明作者的品德
6、高尚,不是鄙野粗俗之人,而是有着高雅情操的人。请找出文中具体体现“唯吾德馨”的语句。直接表现:环境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风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间接表现:用仙、龙、诸葛庐、子云亭类比。4.文中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是何目的?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5.参照注释,想一想“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唯吾德馨”。目标导学四:认识人物,把握写法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认识。乐观、品行高
7、洁、不慕名利、安贫乐道。2.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你对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独特感受?本文作者不仅仅写陋室,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因此本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目标导学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学了本文之后,在做人方面、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何收获?甲:无论在何时,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乙:本文句式整齐、精美,读来朗朗上口。还运用了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很好的突出“陋室”不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