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过去七佛法相》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过去七佛法相七佛简介七佛灭罪真言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啰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诃。此真言最大效用:消灭罪障,平安吉祥,事事顺利,造福后世。此咒出自《大方等陀罗尼经》,世尊因文殊师利法王子的请求,而说过去七佛曾诵过的咒。一个人若造了四重五逆罪,不仅后世受极大苦报,现世也不得平安,为了消灭罪障,最宜持诵七佛灭罪真言。于杂阿含经卷三十四、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等诸经中,皆详载有关此七佛之出世、族姓、父母、生子、弟子、侍者、所居之城、道场树、初会说法众等。南无毗婆尸佛梵文Vipasyin,又作毗钵尸,微钵尸,为过去七佛
2、的第一位,义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据说其出世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一劫为13亿4千万年)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十万,第三次八万。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提。居槃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南无尸弃佛梵文Sikhin,又作式式弃,大论作严那尸弃。为过去七佛的第二位,义曰顶髻,最上。在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万弟子参加
3、,第二次八万,第三次七万。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 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 幻出无根无实性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南无毗舍浮佛梵文Visvabhu,又作毗湿婆,毗舍婆,毘摄罗等,义曰一切有,为过去七佛的第三佛。据说其出世的时间,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游和郁多摩。举行过二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七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六万。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长阿
4、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南无拘留孙佛梵文Krakucchanda,又作鸠楼孙佛,拘留秦,迦罗鸠餐陀等。义曰:所应断已断,减累,成就美妙等。即过去七佛的第四位。在现在贤劫的一千佛之首,在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四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萨尼和毗楼。拘留孙佛(见在贤劫第一尊)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
5、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南无拘那含牟尼佛梵文Kanakamuni,又作拘那含牟尼,俱那含等,义曰金寂,为过去七佛的第五佛。在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四万岁时出世。阿弥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三万弟子参加。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道师。南无迦叶佛梵文Kasyapa,(又称燃灯古佛Dipankara)义曰:饮光。即过去七佛的
6、第六位。骑一头狮子,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之师。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二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迦叶佛(贤劫第三尊)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柰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南无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的音译。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
7、尊)。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耀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