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629197
大小:260.0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21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 运动的快慢复习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节运动的快慢复习检测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本题共道题,每小题分,共计分;)1.一辆客车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相邻的平行轨道上迎面开来一辆长100m的货车,速度是20m/s。客车里靠窗口坐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人眼前经过的时间是( ) A.10s B.15sC.2s D.6s2.水中游动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到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1s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过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 )A.猎豹的速度最大
2、 B.旗鱼的速度最大C.褐海燕的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3.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通过的路程越长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所用时间越短C.物体的运动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运动的时间成反比D.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与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均无关4.甲、乙两汽车正在匀速地向南行驶,速度分别为v甲=72km/h,v乙=54km/h,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正以( )A.15m/s的速度向南前进 B.15m/s的速度
3、向北前进C.5m/s的速度向北倒退 D.5m/s的速度向北前进5.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物体运动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关系是( )A.v甲>v乙 B.v甲<v乙 C.v甲=v乙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6.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B.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时间越短C.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D.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7.蜗
4、牛在10s内爬行了1.5cm,它的爬行速度为( )A.1.5×10-3m/s B.1.5m/sC.0.15m/s D.15m/s8.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
5、速度为60千米/时9.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1-2-5所示,从s-t图象中可以看出,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 )图11-2-5A.v甲>v乙 B.v甲<v乙C.v甲=v乙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10.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匀速飞行5m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2m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11.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速度是6m/s,然后以2m/s的速度逆流返回原
6、地,则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和小船往返的时间分别为( )A.3m/s,因不知路程无法计算时间 B.4m/s,2hC.5m/s,3h D.6m/s,4h12.人们通常说“轿车比大客车跑得快”是指 ( )A.轿车比大客车通过的路程长B.轿车所用的时间比大客车少C.通过相同的路程时轿车用的时间比大客车多D.相同时间内轿车比大客车通过的路程长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本题共道题,每小题分,共计分;)13.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甲到达终点时,乙还距终点10m,若让甲从起跑线后
7、退10m,甲、乙同时起跑,则_______先到达终点;要让甲、乙同时起跑,并同时到达终点,则乙应从起跑线前_______m处起跑.14.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参赛者成绩m/s甲14.3乙13.8丙13.7根据表中成绩知,跑得最快的是_________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相同_________的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15.2002年12月31日,世界第一列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在上海市运行,若以最大速度430km/h运行,则6min便可运行
8、________km。列车转弯时,乘客看到窗外的房子都是“斜着身子”一晃而过,这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16.一辆小汽车在济青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7h;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h48min.则小汽车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km/h.17.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运动中能通过的路程是300m,其中通过前50m用了5s的时间;通过中间100m用了4s时间;通过最后150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