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85944
大小:83.0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21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基础知识(2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或者)百步而后止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B.不爱(吝惜)珍器重宝于其身(自己)也C.士大夫之族(家族)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D.君子生(个性)非异也谷不可胜(尽)食也解析:A项,或,有人;C项,族,类;D项,生,通“性”,资质,禀赋。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罟不入洿池罟:网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盾牌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断绝
2、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解析:C项,绝,横渡。答案:C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指示代词,这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递进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以:连词,表目的解析:C项,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答案:C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君子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A项,“受”通“授”;B项,“景”同“影”;D项,“知”同“智”。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履至尊而制六合C.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却匈奴七百余里解析:D项,是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答案:D6.下列句式不属于被动句的是(3分)( )A.不拘于时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B项是宾语前置句。答案:B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4、(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3)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师说》答案:(1)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
5、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无以至千里 (3)孰能无惑二、阅读理解(共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
6、、道性根源。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
7、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
8、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