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

ID:29564417

大小:59.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1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出师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过程与方法: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2.反复诵读。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

2、感情。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三、教学策略《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

4、?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jiénúdùn)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罚臧否(zāngpǐ)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一)情境导入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

5、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二)感知学习1. 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1.

6、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三)内容探究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再读课文,

7、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补充背景材料: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当时三国的局势:益州

8、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