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沙田山居知识探究 粤教版 必修1

高中语文沙田山居知识探究 粤教版 必修1

ID:29556559

大小:56.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1

高中语文沙田山居知识探究 粤教版 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沙田山居知识探究 粤教版 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沙田山居知识探究 粤教版 必修1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沙田山居知识探究 粤教版 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沙田山居-知识探究阅读赏析  一、方法点拨  1.全文抒情气氛浓厚,含蓄蕴藉的感情极具典型性,适合反复朗读鉴赏,在读中体味本文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语言风格。  2.用划分段落、总结段意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写景层次。  二、赏析要点  1.由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我们初读这篇文章时,一时难以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我们可以这样提问,问题一:作者面对自己所处的居所,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文章首先交代自己山居的地理位置,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感受(喜与

2、忧)(第1节);其次总体概括书斋、海与山构成的优美的环境;再次作者分层次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居所在的山在声、霞、雾、风以及噪音中的景致;最后以诗句照应开头。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2.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诗情画意,本文语言极有文化底蕴,文中写自己在沙田俯仰天地,呼吸晨昏已有十八个月时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陶菊”和“苏月”典故双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作者究竟是沉醉于陶令东篱下的“悠然”,还是牵萦着

3、苏子月明“千里共婵娟”的梦幻?那韵味的确绵长。由于巧妙的用典,使精彩的描写充满了浓郁的趣味,渲染了动人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独特的情思,感染读者去追求、去探索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类似的语句很多,我们要仔细品味。  3.本文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最成功的是比喻和比拟。我们要仔细体会。精彩的比喻有: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精彩的比拟更多

4、:山影黑沉沉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还有把山拟作高僧的一大段,山谷拟作爱音乐的村女,把鹿山比作怪兽,说烟云都来听课等等、等等都是比拟。我们要逐一分析它的好处。  4.文章首尾照应,突出主题的写法。开头写“山外有山……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结尾用诗句“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作结,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

5、一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实践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峻峭,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周的山影

6、,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1.分层概括本段所写内容。  参考答案:按时间/顷序分三层:  ①从开头到“姗姗来迟”,写山中的朝暾迟来。  ②从“鹿山巍然而逼近”到“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写山中傍晚至黑夜的景色变化。  ③到末尾,写山中黑夜里令人不安的景象。  2.摘录本段的比喻与比拟句,品味其精彩之处。  参考答案:比喻句有:“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写出

7、了山中傍晚来临落日熔金的美景。  比拟句有很多,在此从略。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是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  3.有人说“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意,因为这还是写山中美景,景物早晚变化和不同,就更加吸引人。说“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是拔高了它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看法。合作与讨论  一、讨论题目  沙田山居的风景如此美丽,作者也自称是个“山

8、人”,但为何在文章结尾,作者说“我亦非桓景,即使是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二、讨论指导  讨论思路与步骤:  1.要弄清这个问题,还要了解一下余光中,余光中(1928~ ),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人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军中服役数年。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3年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