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34373
大小:40.8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0
《感应电流的方向_教学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大纲要求:楞次定律:Ⅱ级,为较高要求层次。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根据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由于楞次定律的内容较多,可将该部分内容分两节来上,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楞次定律,并学会利用楞次定律判断
2、简单的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第二节课主要讲解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理解以及右手定则的推导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 2.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 3.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器材 1.教师演示
4、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旧干电池一节,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2.学生实验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和副线圈,条形磁铁,新干电池组(两节),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各28组。 五、设计思想 本节作为一堂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利用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手段。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使学生参与科学的抽象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本质的东西与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作概括,并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再利用实验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为此本课采用学生分组随堂实验探究的操作模式,学
5、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实验操作来发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流程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1)利用多媒体将法拉第的头像及其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之后经10年艰苦探索发现电磁感应规律过程的简单介绍显示到大屏幕上,教师提问: 第一问: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第二问: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利用多媒体将楞次的头像及其在知道了法拉第研究“磁生电”取得了成功,很受鼓舞,也
6、开始进行一系列电磁实验,经1年的努力探索总结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规律的简单介绍显示到大屏幕上。教师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师提问:“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也要激发磁场,那么感应电流所激发磁场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留2到3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 学生猜想:①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 ②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 ③感应电流是由线圈中磁场变化引起的,所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变化有关。 3.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定
7、 教师:“为了检验各自猜想的正确性,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线圈、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导线)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原理图。”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引导: ①如何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与变化? ②如何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师演示说明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的关系。请学生用一节旧电池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后与灵敏电流计相连,观察电流分别从a、b流入电流计时,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所用电流计的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同时提醒学生不同的电流计电流方向与指针的偏转方向关系不同) ③如何知道感应电流
8、激发的磁场的方向?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利用(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线圈,条形磁铁,导线等)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电路图,说明实验操作过程,并设计出实验现象记录表格。(3到4分钟后,教师开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