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

ID:29520048

大小:55.1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2-20

上传者:U-13048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_第1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_第2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_第3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_第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2014年教育督导自评报告浦东新区塘桥第一小学2011年,学校制订《深度对话,有效管理,有效教育:2011-2015学年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此相匹配的《学校自评指标体系》。在“合作:共融、共济、共享”的学校精神感召下,学校探索实践,以努力达到发展计划提出的“追求办学的整体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发展的独特性”的办学;学校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规办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结合校情和社区民意,认真做事,真情育人,促进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促进教师“有个性”地工作,促进学校有效发展。一、学校概况浦东新区塘桥第一小学始建于1907年2月,原名塘桥乡立小学,曾历史上曾沿用塘畔小学、塘桥镇第一小学等校名,1987年更名为塘桥第一小学,1999年和原东进小学合并,2012年,原塘桥社区文化中心并归为校,成为今天的塘桥第一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工40名,专任教师36名,任职资格符合率100%。其中,中小学高级教师1名,中小学一级教师17名,占50%;区骨干教师4名,区骨干后备教师1名,校级骨干教师10名。35岁及以下年轻教师6人(占16.7%),36-50岁,28人(占77.8%),50岁以上2人(占5.5%)。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在册学生376名,其中外省市随迁子女占64.2%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和学校对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环境优美学校办学环境整洁优美,教育设备完整、课程教学基础扎实、书法艺术教育特色鲜明的学校。本计划执行期内,学校获得显性办学成绩列举:22 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国家教育部)、上海市依法办学示范学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浦东新区和谐校园(文明)单位(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国家级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书法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浦东新区一级党支部(浦东新区教育局党工委)、浦东新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艺术特色学校(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科技特色学校(浦东新区教育局)。一、办学理念和目标学校精神:合作:共融、共济、共享。学校使命:服务学生学业发展需要,服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服务社区文化发展需要。核心理念:追求办学的整体性,教育的多样性,发展的独特性。学校教育是一个促进人发展的生态文化系统。校内,在整体、相融、多样的课程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形成独特性的办学特色;校外,是社会的一个小社区,用教育品牌,融入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适合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书法艺术教育是我校教育特色项目。书法的结构和布局的整体观,呈现的流派的丰富性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意义,铸就成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它对形成学校品牌文化,具有现实的指引价值。二、发展目标(一)办学目标“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坚持“整体、多样、独特”的办学理念。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管理、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校领导力。强化目标的操作性、过程的规范性、主体的责任性、结果的有效性。深化课程的整体化、个性化、多元化与人文化。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管理有清晰的目标,师生有共同的理想,教师有崇高的使命感,成员间能互相信任,态度开放,具有协作精神,能坦诚商讨问题,提出意见,达成共识,大家对学校充满信心的有效学校。(二)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自信、自律、自强的理想与抱负,成为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与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有效的沟通与交往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科学的思维方法、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小公民。三、自评过程和结论(一)自评过程1、组织和准备:学校行政班子组织3次专题学习,请资深督学辅导、解读新督导方案,根据学校实际进行认真全面的讨论分析,提出问题,汇成学校发展的需求意见,制订学校专项工作计划。成立学校领导小组和专项评估工作小组,22 明确具体职责和工作要求。1、学习和动员: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和动员,通过召开微型座谈会,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参加调查问卷,及社区及公建单位的交流,征询发展需求意见,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征求对学校各项自评意见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督导工作得以全方位、全员和全过程地参与。2、信息和自评:学校以学校发展计划和自评体系为评价基础,结合学年的工作实绩,制订发展性督导自我评估的一、二级指标、超标点和创优点,形成学校自我评估的标准,撰写各专项评估报告。3、撰写和审议:学校各专项小组在自评基础上,完成自我评估报告初稿,通过多渠道听取学校教代会、家委会、社区和共建单位意见,完成自我评估报告初稿的修改意见,提交学校第九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4、资料和提交:学校认真负责地完成本次教育督导中有关学校基本情况等各类表格的填写,对相关数据进行认真核实,确保提交督导室的数据正确、文本表述准确。(一)自评结论1、自评点:(1)德育管理:制定适切的德育计划,把公民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线,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梦想的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德育管理网络,注重班主任、团队辅导员的培训、促进专业发展。深化“两纲”教育,加强团队组织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建设,在各类主题活动中渗透“两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具备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2)课程管理:以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为指导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完善教学流程管理,夯实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学目标的适切与有效”的研究,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健全学校质量监控体系,注重过程评价,确保学校教学质量。(3)师资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借助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修养。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学校管理:合理设置管理机构,达到条块结合。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成员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建设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制度文化。建立以学校发展计划目标为核心目标管理体系。完善民主管理,有效推进校务公22 开。实施人文管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规范后勤管理工作,使之成为校园管理、安全工作等有力的保障。1、超标点:(1)“德育课程化”是学校德育有效实施的途径。我们从学生生源质量情况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选择德育课程化作为德育工作中的突破点,积极开展德育课程化的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主题开发德育专题性课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专题课程的实施。随着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各类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2011学年和2012学年我校德育教科研成立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课题研究。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编写了德育专题校本课程的教材。完成了《灿烂的文化》、《做一个诚信的人》、《公益劳动》、《我尊敬的人》等篇目学生读本和教师教案设计的编写和印制。通过专题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具有初步的公民意识、安全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小学生。2013学年,学校成功完成《做有道德的人》被列为浦东新区重点课题项目实践研究。(2)开展《小学教学目标适切性与有效性实践研究》,探究教学目标适切性与有效性的途经与方法,使教师能整体认知课程目标的意义,学会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学会教学达标的方法,学会自我教学评价,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有一定提高;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有效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促进有效学习。我们连续9年以低年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开放式的期中质量评价研究。我们确立“有兴趣地、有目标地、有自信地学习”的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测试题目跳出了具体学科,从更广泛意义上的能力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局限于在校学习的基于课程的已经掌握的单一知识,而是强调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和形成面对实际生活挑战的能力。期中质量评价活动以游园会的形式展开,模拟生活场景,体现开放性、动态性,激励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教师们在活动中掌握“绿色指标”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绿色指标”成为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活动以家长为评价主体,丰富学业评价的方式,深化学业评价的内涵,增强学生成长的综合动力。为家长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指引了方向,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供了平台,开创了“学校—家庭”学力培养一体化新路。22 (1)坚持文化共融,行为共济,成果共享。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完善学校教师培训模式,开展基于教师发展需求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校本研修。以区校两级骨干教师群体为引领,以“情景式教研活动”为抓手,加强学校教师梯队建设。强调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使大多数教师能“一专多能”,建设一支善学、善思、善教,具有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师资队伍。坚持以学定教、教学互动、以学促教。实施有效教学,立足于本校实际建设学校课程,规范课程管理。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指导,运用课程统整的思想,初步构建现代的、多元的、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与框架。实施课程校本化,突出教学目标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使课程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参与,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情景式”教研,源发自“蹲式教学”的思想,目的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搭建一座使师生在课堂中“教学互动”的平台。“不能以学生的视角看世界”制约了教研活动有质的提高。今年,在“课程教学”自评过程中,我们“用活动来验证活动”,看到了教师和学生视角的差异,促成我们能够以一个“真实的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走近学生”有了具体而实在的途径。(2)“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学校管理的“共融、共济和共享”。在“整体、多样、独特”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坚持把“深度对话、有效管理、有效教育”的思想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中,针对学校教师队伍及中层人员的变化流动,学校适时适事改革学校管理机制,以“管理重心的下移”为管理策略,借力“下移”为沟通管理渠道的一个着力点,以“下移”式的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人文化和民主化,在营造“共融、共事、有效”的管理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创优点:追求书法育人价值,形成学校品牌文化。坚持环境熏陶、活动推进、课程深化。构建书法艺术教育实践机制,畅通书法艺术教育交流渠道,搭建书法艺术教育展示平台,整合社区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以《书香门第:书法艺术探究学习活动》项目为载体,构建探究活动课程,从书法艺术学习、探究实践,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加厚学生文化积淀,探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校园成为“书香门第”,使书法艺术教育引领学校课程建设,使学生成为“知书达理”的学子,22 使学校书法艺术特色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把书法教育与学科作整合研究,实现“提笔即练字”的目标,提高学生实用书法水平。毕业生100%达到市教委规定的书法考级相应等级水平。提高学校书法教学质量,成立教师书法艺术社团,培养一批精业敬业的书法教学骨干。语文老师个个能教硬笔学科,全体教师个个都会篆刻。形成书法教学示范辐射。筹建周边学校书法教学沙龙,引领周边书法艺术教学的共同发展。每学期定期组织书画讲座,举办区级书画比赛、书画展,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学习成绩,教师书画艺术的教学风采。一、督导需求教育督导需求定义:关于师资配置问题需求督导需求:学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性。班主任队伍性别失衡,男性班主任数为零个;语、数、英学科任课教师男教师数也为零个。教师资源因教师长期病假等原因造成结构性缺编比较严重,语数英教师岗位缺编,其它学科教师数则有富余。学校虽然通过从人力资源市场聘用等措施,缓解了岗位缺人的困难,但是,外聘教师来源多样,阶段工作的临时性和到学校岗位后不能参加编制内教师的专业培训,这些原因使学校对外聘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使用,都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实际上制约了学校对课程教学的改革、教育的管理的自主改革行为。结构性缺编的成因,既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有非学校外力因素的制约。学校需要有主动作为,比如提高岗位设置的兼容性,提高学科整合几率,教师培训更具复合性等。学校的主动作为,已收到阶段的有效性的鼓励。但从长看,外聘和校内岗位“流动”的做法可持续的效应有限,因为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如:师范生在校读书时,受专业学习的限制,进入学校后,转学科教学的几率几乎为零;转学科教学,对专业职务的晋升而言,前面所教学科的工作历程就“清零”,不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学校引进教师,受到学科“结构性”或“整体性”结构超编的限制;近年来,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专一地对学科认定,即从原来的“小学教师资格”变为“小学(某一学科)教师资格”的认定。这些法规性的约束,中断了学校主动对教师人员配置的有效性尝试,也使学校引入人才的自主性尝试受到限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校整体编制正常,但22 用人的结构性缺编依旧,教师队伍性别严重失衡和老龄化的趋势成为教师队伍发展的常态,最后呈现出来的是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学生学业进步的停滞。对此,学校的对策有三,一是在现有人事制度可行的范围内,主动地推进人事资源配置改革,从细小的事做起,从可变的事做起,促进从不可行到可行的转变;二是继续推进课程开发研究,用课程的整合,课时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育岗位资源配置适应课程教学,从“强力的干预”到“自然的匹配”的较理想状态;三是学校要继续完善人事制度的校本化规章制度,使制度的刚性,适应教师自主、主动发展的需求,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先行先试”提供制度的保障。学校的本次教育督导的需求,希望对校际间师资配置真正达到“柔性流动”的结果,学校需要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制度的“刚性保证”,需要有一个更宽广的交流平台,从单一的学校师资配置走向多校的综合配置。比如:建立教育署层面,或更高层面的人才资源库,使教师资源从纯“个人需求”与“学校需求”有效结合。一、主要成绩与经验(一)加强教学的管理与改革,密切教学与实际的联系1.细化教学流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学校重视教学流程的细节管理,认真执行《塘一小学教师教学规范》,做到教学流程管理,每个环节的目标设定方向明确,内容安排充实,过程设置有重点,目标实施有措施,实施过程操作性强。(1)突出重点,做精做细每学期在继续保持发扬已形成传统好的常规做法基础上,确定一至二个教学管理重点。逐步提高管理要求,提高了课程教学制度的执行力,使教学常规管理常态化,达到管理的精细、精致目标。将“备课、上课、作业、考核和辅导”各环节的管理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愉悦感和参与度,切实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2)强化过程,提高实效建立教研组长每周例会制度、组长每月工作汇报制度,及时反馈工作进程。公开教研组活动信息,加强教研活动过程管理。各教研组将每次活动主题和活动的概况,在校园网《每周学习和工作安排》上公布。教研活动概况描述了做了什么,更写了怎么做的,呈现好的做法供其他教研组借鉴。促使各教研组重视22 活动前的策划,活动后的反思,增进组际间的学习交流,各教研组不断完善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共同参与,优势互补请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针对现状提出管理中的不足、无效管理现象,共同出谋划策,完善管理过程、管理细节,形成规范。如,备课管理,请教师分析备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针对大家提出的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的不足,共商管理对策,形成了“同伴评价”、“二次备课”的管理手段,备课质量在有效管理中得到提高。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对优质资源的利用,强调个性化的修改。利用学校校本研修电子备课平台对同伴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以“二次备课”为抓手,加强了“个人精备+集体讨论+个人修改”的集体备课制度。各教研组规范了教科书上第二次备课的要求,强调板书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和突出学生活动(包括动手记笔记,动手尝试,还包括学生思维的活动),从实质上完成了将教案转化为学案的有效尝试,备课质量有较明显提高。(4)加强检查,及时反馈建立健全了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制度。由中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组长组成的教学常规检查队伍,重点检查了课堂常规、作业批改、备课反思、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事先我们明确工作目标,评价重点和标准;检查中我们注重管理流程的规范,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状况的修正指导;检查后我们注重结果的及时反馈,对于常规工作做得好的教师进行表扬,发扬优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制度趋于健全和完善。1.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小主题教学小实验。我们研究基础课程教学融入拓展、探究课程的因素,学科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进入课堂,让课堂走进学生生活。我们融课程学习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开展小主题教学实践。教师们走进菜场开展实地教研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菜场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活动,学生习得的知识变得丰富而鲜活,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学法变得具体而有效。小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仅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2.实施开放式的评价,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22 学校教学评价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强调素质教育的导向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家长的参与。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与未来发展。关注教师、学生教与学积极性的调动,关注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教学评价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较客观地体现教学的真实。学校注重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在学生中开展作业水平自我测试活动。针对学生的作业现状,制定了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作业自我评测目标,我们把学生作业的各个环节、知识、能力、心情及品德等方面都具体地形成成长的层次,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外,它更适合于评价兴趣、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不宜量化的品质。为不同程度学生展现出成长的台阶,使同一个教学班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各有奔头,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通过行为目标的达成,促使学生学习习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学期中、学期末,各学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目标进行阶段自测,对作业习惯和作业行为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现阶段所处的目标位置,分析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提出下阶段学习目标,在自我检测中提高对自我学习状态的认识,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提升了学习品质。在关注学生作业行为水平的基础上,重视预习水平的自我评测。通过对学业的自我评测,引导学生按照目标逐级递进,促使学生从会简要预习到重点预习,逐步上升成能够问题预习、解析预习,直至探究预习。学生对预习作业的兴趣明显提高。我们连续9年以一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平台,进行开放式的期中质量评价研究。我们确立“有兴趣地、有目标地、有自信地学习”的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测试题目跳出了具体学科,从更广泛意义上的能力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局限于在校学习的基于课程的已经掌握的单一知识,而是强调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和形成面对实际生活挑战的能力。期中质量评价活动以游园会的形式展开,模拟生活场景,体现开放性、动态性,激励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教师们在活动中掌握“绿色指标”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绿色指标”成为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活动以家长为评价主体,丰富学业评价的方式,深化学业评价的内涵,增强学生成长的综合动力。为家长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指引了方向,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供了平台,开创了“学校—家庭”学力培养一体化新路。22 (一)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学生做有道德的人随着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各类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2011学年和2012学年我校德育教科研成立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课题研究。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编写了德育专题校本课程的教材。完成了《灿烂的文化》、《做一个诚信的人》、《公益劳动》、《我尊敬的人》等篇目学生读本和教师教案设计的编写和印制。通过专题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具有初步的公民意识、安全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小学生。学校利用每周升旗仪式讲话为平台,邀请每班一位学生家长,讲述在家庭发生的教育故事,这些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教育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真实地演绎了学校教育的真谛:基于生活的德育是有效的。在升旗仪式讲坛上,学生真实地发表演讲——我的梦想。虽然孩子的梦尚处于生活原生态,表达方法也尚稚嫩,但他们的梦无一不显示孩子对将来的追求: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把每年的春秋游活动也作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活动前,大队部以课程思想为引领对整个春秋游活动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使大家明确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融资料搜集、经费计算、绘画摄影、研究问题、娱乐活动等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活动的能力。经过师生们共同讨论设计,各年级精心制订了实践活动记录卡,每一位同学都带着任务出发。返校后,学生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小组合作完成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卡。如学校组织去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开展秋游实践活动。活动前,各班的任教专题课的老师结合我校专题课课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我爱家园,让梦想起飞”环保主题探究活动;任教品社学科的老师与所教课程整合,开展了一次生动活泼的“安全伴我行,让梦想起飞”出行安全教育活动;各自然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老师与本学科整合,不失时机地与同学们进行丰富多彩的“感受秋意,让梦想起飞”学科探究活动。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玩得尽兴,而且收获颇丰。活动后,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完成了秋游实践活动卡和树叶画的制作。2.开辟校园的种植园,在动手做中体验生活22 《庄稼园》的校本课程设计实施。安校工程后,我校开辟出了一片“庄稼园”,成了各班级和社团实施德育课程的新天地。田地,是我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基地”;教师、家长、学生都是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各中队种植了自己喜欢的庄稼,一有空就在志愿者指导下,到自留地里实践一番。农艺社团的同学常常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他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悉数教给非社团的孩子。双休日,同学们响应德育室的号召,在种植的过程中,更多地去书本中,互联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在庄稼园农艺劳动中,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些茄子、玉米、花生,还有主动参与、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辛苦劳作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这也带给我们启发,搭建感知体验的学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更为快乐有趣。1.德育的常规活动化,着眼学生自主性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我校力求将每一次活动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清晰的活动步骤,活动前期、过程中教师有方法的指导,活动后有评价。我校开展了校园文化进社区,美化社区环境,渗透书法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把美化社区环境和社团的环保教育,少先队的文明教育相结合,让书法文化渗透于社区的每个角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环境进行参与设计。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了有关“爱护树木、爱护鸟类、保护环境、安全出行”等警示语。筛选出优秀文字进行作者的表彰,并拍照留念。动员学书法的学生在书法班里进行创作并练习,征集优秀书法作品,完成宣传警示牌的制作,张贴在社区中。每年,学校德育室组织开展“迎新年送春联送福字”活动。“小书法家”和街道文化老人们挥毫泼墨为居民们义务写春联,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传承,在他们手中发扬光大。(三)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校本研修1.重视教学基本技能,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根据新区要求,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按时参加浦东新区各类教师职务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做到全员参与,现完成情况良好:全体教师都在线参加了市级共享课程的培训,现已有82%的老师完成了培训学分。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教育技术考前培训,100%的教师参加了考试,目前考试合格率达62%。每学期在学校整体协调安排下,都有教师参加区级层面的选修课程,这些培训课程让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个人素养。学校征求教师意见,让教师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困惑和需求,并根据教师需求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和名师进行指导,开展了一系列实证校本研修的讲座:如上海电视大学教授王铁麟老师的《中国诗词》,提高教师文学修养;22 浦东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陈祥金老师做的《塘一百草园》系列讲座《播种文化》、《如何制定课程方案——植物种植与特色发展》,为学校探究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徐怀群校长围绕学校研究项目开展的系列讲座《有益、有效》、《适切、有效、进步》、《适切才是有效》、《发展的可能》、《“绿色”在学校》、《教育如诗——谈谈幼小衔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课程研究的现实案例;副校长韩夏曦老师的专题讲座《小菜场,大学问:主题式教学的尝试》、《学校基础课程的探索实践》、《有效教研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写字教学,提高文化修养》,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做专业引领;教发院戈玉洁老师《课题的选择与设计》的教科研辅导报告,引导学校骨干教师在科研领域进行探究……我们打破了以往专家讲,教师听的传统模式,以围坐式的方式和专家进行交流互动,使教师有意识的从一名实践者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教师基本功考核活动。考核内容涉及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试卷出题、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撰写等评比,活动前,教师共同制定评比标准;活动时,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设计意图和推荐理由的自荐交流,组内全体教师当评委,人人既是参与者,人人又是评委,再推荐优秀者到学校参加比赛。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在同伴的互相评价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组织情景式的教研,让研究回归教学实践学校每周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求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讲人。每学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明细表,各教研组制定学科的教研组计划和明细表,在允许微调的情况下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教研活动中存在着“无理论交流”或者“纯理论交流”现象。要达到教师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碰撞的目的,如何规划教研活动环节,让教师的思想动起来?如何设计教研活动教师参与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基于现状,学校自2008年起,尝试通过创新教研方式,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开展情景式教研活动。情景式教研活动是基于行动的校本教研,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角色体验为依托开展的同伴互助实践研究和反思活动。学校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方向来深化教研,探讨教研的方式、方法,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形成情景式教研活动的基本方法:确立研究主题——创设(再22 现)情景——研究(形成)教学片断——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性的情景演示(演课)——情景转化(反思中的“同课异构”教学)。这五个环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贯穿整个学期,各活动环节根据需要安排活动次数,将教学研究引向深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活动重在创设情景,重在课堂生成预设,重在研究学生个体。情景式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改变:情景创设,使教师关注学生;情景反思,改善教师思维方式;情景研讨,丰富教师实践智慧。3.围绕需解决的问题,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新一轮四年规划中,学校确立了重点项目研究主题《小学教学目标适切性和有效性研究》,围绕这一项目,2011学年我们就教学目标的制定进行了系列研究,2012学年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有效执行进行了探索,我们围绕学校项目《有效选择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方法》开展“情景式教研”活动,使教师把教育理论转化成教学实践行为,在互为对象的情景中,使教学研究重心下移,更贴近课程目标,课堂意识更浓,与学生的距离更近。学校以三年级为研究对象,尝试开展了“主题式教学”活动。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入手,让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将表面看似枯燥乏味的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出现,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013学年我们对构建生活化课堂、融生活元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学习实践。各教研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基础上,围绕学校重点项目,着力进行研究,从教学工作中实际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首先通过主题研究性学习加强理论知识的摄取,丰富内涵,以标注式、圆桌式的学习方式,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在各教研组长发起的BBS专题论坛中发表学习体会,分享集体的智慧。其次,借助“情景式教研”活动的平台,在讨论、实践中探索途径与方法,接着组内每位教师通过“同伴互助课改行动小组”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叙事案例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围绕项目研究进行专题总结。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网上论坛——情景式教研——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反思——整理总结”的过程,将学校的项目研究落到实处,以科研促教研,不仅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也使教学更有效。(四)坚持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1.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转变学校的管理方式管理是组织、使用各种资源,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人、财、物、时间和信息诸要素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因素”。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是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需求,具22 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学校就调动学校中人的力量,多元参与,共同决策,明确管理目标,促进学校发展,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学校以建立-完善“管理中心”实现学校目标任务化管理为机制,实践证明,它的运行使得学校的管理:行为更加自觉、执行更加有序、效果更加显著。学校的“学生德育管理”、“书法教育管理”、“阳光体育管理”三个中心在实施运作中努力的走向了“管理视野开阔,管理方法具体,管理成绩显现”的目标,进而强化了学校管理的职能,充分调动了全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成绩显著。以“学生德育管理中心”为例,2012学年随着德育教导、大队辅导员的调离,德育管理出现了缺口,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积极开展教育模式改革,将德育管理重心向年级组下移,成立了以校长为领导,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德育领导小组,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少先队活动有机统合,全面指导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学生德育管理中心”开辟了三条德育渠道,形成了立体化的德育网络。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渠道,由校级德育领导小组、年级德育指导小组、班级德育工作小组构成;二是以小干部为主体的德育渠道,由大队委员会,年级组小干部组长,班委会三级构成;三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渠道。这一管理模式,强化了年级组的组织管理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年级组的自主性,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从而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机构的健全,德育工作人员的落实,职责明确,做到相互协同而又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由此将学校的德育、少先队工作放到突出的位置。“学生德育管理中心”采用委员会式的管理形式,他们每两周召开例会进行商议、协调,确定每个阶段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分解到每个年级。这种有分有合的管理模式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在他们的带领下每学期学校、德育室、大队部、年级组、班主任能认真根据新形势和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计划,并形成实施细则,使德育、少先队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德育中心、大队部、年级组等各处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互补互助,形成良好的德育管理团队。每学期结束时他们又会根据德育、少先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回顾提炼,从中寻找问题,思考对策,促进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走向规范有序、生动有效。2.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学校实行重心下移的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的态度,更体现的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进而以培养工作习惯、精神品质、管理作风形成了塘一的22 一项制度文化。在日常工作中校长及中层更多的时间是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走近师生,从普通教师的视角和立场,也以学生的心理,体察学校行政的价值,考察行政措施是否适宜,某一管理措施是否真正符合校情,是否切合师生的思想动向、工作或者学习现状,是否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动成长,某一管理措施的贯彻程度如何,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积极的效应或者负面的反应,哪些值得巩固发扬,哪些需要改进完善,以此实现对学校管理自身行为的过程性监督,对学校管理的动态性调控。例如,几年来,我们采用的将全教会移师各班教室中这一方法,就是“管理重心下移”的一项产物,学校管理人员在“下移”过程中发现、挖掘教师工作中的亮点,于是全教会的讲台不再是校长等领导一统的了,它也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请教师来介绍其班级管理的特色与经验、谈与学生交流的点滴。从教师的交流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不仅认同了学校管理的方式,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也潜移默化的运用了重心下移的方式:蹲下身子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教师参与管理,使教师从课堂管理者走向学校管理者,促使了教师将自己的角色放到了更广的层面上考虑,教师最了解学生的需要,最了解自我发展的需要,这就为学校管理满足多方需要,为多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精”于思考、“细”在过程、“实”于操作的重心下移式教育管理和教育保障,既强化了管理,又促发了教职工的工作潜能,激发了教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干性,教师与学校管理层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使学校管理到达一种默契的境地,使学校管理体现了实干,管理服务呈现出成绩。3.主体参与学校管理,有效调动师生积极性在管理中,我们邀请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来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我们追求权责下移、多元参与、共同决策的学校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创新了学校民主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例如,在重心下移的管理中,学校中层不仅深入教研组以组员、学科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参与教学研究,同时还分别下沉年级组,体验教师的工作实况及时掌握教育教学第一手信息;同时,校长、中层在参与活动时更乐做幕后推手与助手,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骨干教师的作用,几年来学校的许多工作大都以项目的形式,由组长、骨干牵头开展实施,如,区级课题“写字教学中促进学生多样发展实践研究”的研究、学生“庄稼园”、“小菜场大学问”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放式评价活动的实施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管理22 重心下移的实施中,我们更注重教师对重心下移的认同,我们从制度着手,在《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研组工作考核细则》、《骨干教师考核细则》等条例的制定时,请教师全程参与制定,将条例制定的过程变成教师学习的过程、再提高的过程。如,学校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请教师们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实客观的把问题呈现,让教师站在管理的层面提建议,最后由教研组长们一起拟定评价方法。这一过程建立了平等的对话氛围,使教研组真正成为了学校行政管理、教研科研最基层也是最有效的组织单位。常年来,我们树立教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思想,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定期召开校务会议、教代会、教工大会,及时把“三重一大”事项在会议上公开、审议和通过。教代会在推行校务公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代会上,就学校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及教职工关注的一些问题向教代会报告,提请代表讨论和审议。在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中,教代表们审议了《学校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和《工会经费审查报告》等文件;通过了《塘桥第一小学(2011.9—2015.7)发展计划》、《塘桥第一小学(2011.9—2015.7)发展计划自评指标体系》、《浦东新区塘桥第一小学聘用合同》以及《塘桥第一小学绩效奖励办法细则》等重要决定,在会上大家积极讨论、畅所欲言、对各方案提出明确意见,发挥了教代会的监督与维权职能,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了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五)拓展书法艺术教育价值,创新学校书法办学特色学校追求书法引领教育整体发展的主体精神。特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与德育实践相交,与学生发展相通。力现学生综合发展的和谐意义。追求书法推动教育多样化研究的实践价值。普及书法技艺学习,品味书法艺术精神,感悟书法文化精髓。追求书法推进教育独特发展的目标意义。搭建自主探究活动平台,在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中,改善教与学的方法,开拓具有学校自主意识的发展途径。书法教育项目已经从一个特色教育项目发展成一个学生、家长和社会高认可度的特色教育学校,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整体、多样、独特发展的办学思想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1.构建书法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系列教材。学校坚持书法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注入课程理念,提高书法教育的课程价值,提高书法教育的校本化程度。我们根据上海市语文二期课改目标选择内容,设计硬笔书法课以及天天练的练习本。我们还从书法艺术教育入手,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文化的探究活动,分别对“历代书法”、“对联、扇面、灯谜”“书法家的故事”、“文房四宝”、“造字法”、“汉字演变”22 、“书法家名作欣赏”和“生活中的书法”等课目探究学习,感悟了书法文化,走近了贤人世界,懂得了“练字似炼人”的道理,激发了探究书法的情趣,丰富了书法学习途径,提升了书法艺术学习的内涵。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系统的进行书法文化研究,积累和呈现教师在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对于课程主题的理解以及对课程教学设计的成果,我们组织老师们编写了书香门第书法课程硬笔教材、学生天天练写字教材以及书法文化探究教材。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重视情感的导向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老师用书法文化中美的人格、美的字体、美的形象影响学生,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字型的积累,多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握笔姿势和写字方法,要求以规范化的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发展审美能力,让学生能从书法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能从书法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活动、问卷等形式加强对家长、同学的宣传,让家长、同学了解这门学科,认识开展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课程管理人员与课程实施人员共同讨论、制定学校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研读《探究型课程指南》、《书香门第书法校本课程方案》,明确课程理念、目标、实施特点。学校还成了书法研究中心,定期召开书法教研活动,保证实施的有效性。2.搭建书法教育活动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书法艺术教育在新教育背景下,注入培育人,发展人的新理念,形成新的学校精神。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宽学生素质教育新视野,丰富学生成长教育途径。每年五月底,学校会举行塘桥第一小学学生艺术节活动,结合学校“稚墨斋”学生作品收藏活动、浦东新区艺术节参展节目展演,检验学校艺术教育阶段成果,对艺术学习上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彰。同时,借助活动,展示学校基础教育的成绩服务素质教育的发展。活动中,学生们展示书法探究的成果,交流书法国画技艺,学习剪纸、泥人艺术,“稚墨斋学生书画作品收藏”活动,对于被收藏作品的学生颁发收藏证书,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书法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校园网举办塘一小学学生网络书法比赛,组织学生参加22 国家级的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上海市历届“新苗杯”书法比赛、“真彩杯”学生书画比赛、全国“国防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比赛”等各级各类的比赛,各类比赛中感受成功。教育局、教育署的环境布置,展示学生书画作品达近百幅。学校还多次承办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署的师生书画比赛,从组织策划到整理评比,积累了许多活动策划组织的经验,为师生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定期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示活动,展示阶段时间内师生们书法艺术学习追求基础课程追求整体发展,探究学习追求个性发展的成绩。2011年11月,“稚墨斋:学生书法绘画和教师篆刻藏品展”在浦东图书馆隆重举行,展出了我校教师艺术学习社团“唐园篆刻社”成员2011年的习作及学生艺术节中被收藏的书法作品。现场展出的学生书法、绘画、教师篆刻作品让参观者赞叹不已。在展出现场,学生们身着古色古香的唐装,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表演,贯穿在表演中的书法展示将学校的特色展示地淋漓尽致。学生现场挥毫书写了“塘一学子知书达理”几个大字,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2013年7月,我校承办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书法比赛,10月9日,学校又承办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书法作品展览会工作,学校师生近百幅作品在上海图书馆展出,集中展示学生书法教育的成果。3.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书法教育(1)整合环境育人元素,营造艺术文化氛围历年来,学校精心设计,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所处的环境都呈现应有的教育功能。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方面思考,把校园构筑成读书成材、才能展示的地方,作为学生教育的场所。浓郁的文化气息已凝聚成一种艺术和文化的智慧,渗透到了校园的每个教育和活动场所。使进入校园的人,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和理念,在潜移默化间,滋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校园环境建设:步入校园,师生感受到在这里书法艺术所拥有的大气、精气和独特的灵气。“书法长廊”是学生的教育基地、“稚墨斋”是学生书法作品展示的舞台、“心画天空”是学生展开想象创造美术作品的展台、“书香门第”是学生习得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书法魅力的场所。书法活动馆:学校开发学生书法活动馆的教育功能,把“集贤阁”、“字史馆”、“文宝轩”和“运毫台”作为探究课程的子课目。为了能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22 学校布置书法活动室,注重功能性,从中华历史名人,看书法文化对形成人格的教育意义;从书法和文学、绘画艺术的交融,感知书法艺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从汉字的造字方法以及字体的演变,探索汉字历史的源远流长,认同汉字的文化价值;以“文房四宝”为主题,从笔、墨、纸、砚等工具的变化,探索书法艺术对书写工具的影响和推动,欣赏文房四宝的文化价值。学校的稚墨斋书法展厅更是学生展示和收藏学生优秀书法作品的场所,完整保存着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的成果和素质教育实践的轨迹。班级书法墙:结合平时软硬笔学习及各项比赛,学校要求做好班级书法文化角的作品布置,每月进行学生书法作品的展示更换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探索与基础学科有机的整合,硬笔书法作品展中展示着学生们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各科的作业,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各科教学中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书写习惯。(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学习途径利用社会场馆资源:书法艺术学习走进社会领域,扩宽学生素质教育新视野,丰富学生成长教育。根据书法文化校本课程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学校在四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中安排了参观上海博物馆的学习活动,开展课外书法探究。通过活动前组织家庭学习,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学习了解文明参观礼仪、通过网络了解上海博物馆及展馆的具体情况、为孩子准备好记录所需的学习用品;活动中根据学习单要求,寻找书法作品,了解作品的作者、朝代、书体及作品规格;参观书法展厅,临摹最喜欢的作品、寻找各朝代中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活动后根据学习单临摹完成作品、通过网络查找作品书体的特点、作者生平、作品的出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探究课上以小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活动学生们感受着中国书法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风格,激发了探究书法的情趣,丰富了书法学习途径,提升了书法艺术学习的内涵。融入社区文化资源:学校关注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把自身发展融入社区进步的轨道中。在努力打造以书法教育品牌项目为中心的过程中,充分吸纳社区教育的积极因素,通过有效的互动,产生应有的效应。儿童节,学校师生书法艺术教学研究活动借助社区艺术书院开展,邀请街道社会人士等参加。新春佳节,学生们走进社区,为居民写春联。重阳节,敬老活动和书法艺术交流活动相结合,为22 社区老人平添一份艺术情趣。学校艺术节,师生的书法作品借用社区的展馆展出,为社区增添一份新的艺术风采。借助网络媒体资源:利用校园网举办学生网络书法比赛,学生们自评、互评,交流书写感受。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博物馆”的参观,把书法名家名作的欣赏带到了“博物馆”中。4.围绕学校特色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学校完成了区级课题《书法教育对小学生成长影响的调查研究》,努力探索书法艺术教育的文化现象和生命价值,2011年,此课题获得了浦东新区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在学校新的四年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整体、多样、独特发展”的目标。根据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的课题:《写字教学中促进学生多样发展的实践研究》。通过在写字教学中促进学生多样发展的实践,创建有利于学生多样发展的学校环境,探索促进学生多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完善写字教学促进学生多样发展的评价机制,研究写字教学与学生多样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提笔即练字”,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懂得欣赏,认真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一代的少年。目前,本课题已通过了中期评审。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写字教学示范学校、国家级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写字教学示范学校、上海市书法艺术教育先进学校、上海市浦东新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学校。2013年6月,学校又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授以首家中小学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成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理事单位和办公室所在地,成为中小学教师书法教育培训基地。学校构建书法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系列教材。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系统的进行书法文化研究,积累和呈现教师在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对于课程主题的理解以及对课程教学设计的成果,我们组织老师们编写了书香门第书法课程硬笔教材、学生天天练写字教材以及书法文化探究教材。2013年浦东新区教育局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优秀校本课程》评比活动,我校从全区参赛的近两百所学校脱颖而出,“书香门第”校本课程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校本课程并参加活动现场体验展示。学校在书法教育中的影响向社会不断扩大,仅2013年,《东方网》两次就我22 校书法教育工作做专题新闻报道,报道被全国十数家网站转载,扩大书法艺术教育和写字教育的影响力。9月12日《浦东时报》就我校书法和写字教育做了题为《数万毕业生,人人一手好字》的报道。同月该报就书法教育做整版深度报道,题目是《汉字千年,一所学校二十年的坚持》,对学校书法艺术、特别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情况作了介绍。浦东电视台记者来校,就书法和写字教育采访学校,他们走进教室、走近学生、采访校长、教师和家长,深入学校教育实际进行现场调查。11月6日,该台人物专访节目,专题播出我校书法和写字教育专题《重拾写字的乐趣》。一、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考(一)学校教育管理中,如何突破“学生德育管理中心”工作的瓶颈?成因简析: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心”,是学校应本校面临的实际状况,而推出的一种管理工作的模式,是学校管理的尝试,用无前车之鉴,尚需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强管理效能。“学生德育管理中心”是一个新型的管理团队,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但管理形式不能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成员工作的热情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策思考:明确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目标,从学生和教师的认识角度出发,继续大力开展德育教育与少先队活动,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管理绩效力争上级的认同。学校将继续加强干部培训,努力提升管理干部的角色定位能力、目标管理能力、高效沟通能力、绩效管理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以“合作、共融、共享”的风尚,引导全体教职工达成将管理重心下移从理念到实践的共识,进一步发展教师中坚力量。(二)因学生生源情况复杂,部分学生家庭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甚至缺失,与学校教育不能同步,甚至相悖。原因分析:学生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群体中,由于他们来到上海的时间有限,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保留的行为习惯及认知水平与本地市民有较大差距,所以家长整体素质差异明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受到家人的影响,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对策思考:借助家长学校,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完整、能动、互通的家校教育系统,用教育实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经验,减少困难家庭教育的负能量,对极少部分。(三)22 学校将根据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拓展(探究)型课程的构建体系,丰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内容,调整拓展(探究)型课程的评价方式,但是拓展(探究)课程的教学质量还不高。成因简析:拓展(探究)型课程开设的数量、课型、内容或教学形式、质量,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拓展(探究)型课程的评价方式还不能服务课程计划预设的目标达成。对策思考:进一步完善拓展(探究)课程实施计划,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充实课程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加强探究(拓展)课程师资培训,以师资之长补课程之短。完善拓展(探究)课程的评价,探索拓展型课程教师的评价方法,建立课程激励机制。本自评报告,经学校第九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2014年4月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