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3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3 苏教版必修2

ID:29510072

大小:70.5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3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3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3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3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3 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3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国论》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

2、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

3、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

4、《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

5、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问: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即长期优势,这里是说“不要被敌方的长期优势所挟制”。)  问:“为国者无使为积

6、威之所劫”是个别结论(针对六国而言)还是一般性结论?  结束语:正因为是一般性结论,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二、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7、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以,当释为“在  ”,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

8、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