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ID:29507540

大小:81.0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高中语文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高中语文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高中语文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4页
高中语文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唐诗发展概况唐诗是我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据清康熙时编的《全唐诗》(900卷)所录,诗人有2300余家,诗48900余首;至于散佚的可能比这还要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创作的盛况。唐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初唐,指的是唐帝国建立至玄宗开元中。开始仍沿袭梁陈余风,以写宫体诗为主;待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来,才逐渐抛弃了宫体诗的陈腐内容和柔弱纤细的作风,改为写山河的壮丽、都市的繁荣和男女之爱等,出现了清新明快的风格。这个时期里的传世作品不是很多。(2

2、)盛唐,指的是由开元到代宗大历这个时期。在这60年间,诗的创作最为活跃,出现了大诗人李白、杜甫以及许多声名显赫的诗人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高适等,传世作品极多。如按诗风划分,在安史之乱以前,大部分诗作都显示了一种对于理想追求的浪漫豪放的风格,和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的精神,这便是所谓“盛唐气象”,李白的诗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气象;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们把眼光转向社会,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忧国伤时的感情,杜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3)中唐,指的是大历至文宗太和的50多年间。值得一说的是,由于战乱影

3、响而一度衰落的诗坛到了宪宗元和年间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主要流派有两个:一个是以自居易为代表的平易派;另一个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奇险派。此外,有成就的诗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4)晚唐,即由太和至唐末。这个时期里堪称大家的诗人只有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专学杜诗的七律,用典精巧,词藻美丽,但内容流于晦涩;杜牧以七绝见长,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选自《名师指点学高中课程》顾振彪主编)2.诗词的句法、章法和格律诗词中的句法跟散文有许多不同。最明显的是,诗词中经常出现倒装句,例如“素衣莫起风尘叹”,意思是风尘

4、中莫起“索衣化缁”之叹;“多情应笑我”,意思是应笑我多情,这一类倒装句算是比较简单的。在词中有时还出现比较复杂的倒装,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江山仍是千年前那个样子,可是英雄孙仲谋的风流遗韵已无处可觅;“波心荡,冷月无声”,意思是冷月无声地荡于波心。像这一类倒装句,其实不仅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还有加强作品艺术效果的意图所在,很值得品味。诗词中又常有一些不完全句,例如“三顾频烦天下计”,如果要求完整地表述,应是:刘备为夺取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又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意思是,人们说,那是三国周郎作战的赤壁。诗词句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也无须用词语明确地表示出来,例如“丞相祠堂何处寻”和“锦官城外柏森森”,下句正是对上句的回答,指出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前人读诗,很讲究意会,对这一类不完全句也当用意会之法。诗词的章法是有定式的,叫做“起、承、转、合”。绝句的四个诗句,律诗的四联,便是因此而形成。词分上、下阕,每阕之中,也有起、承、转、合的顺序。尽管如此,这个章法在具体运用中却又是千变万化的。例如李白的两首绝旬:《越中览古》,起句点出越王在战争中取胜,而承之以战士锦衣

6、还家,再转而写宫中盛况,最后以今衰作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起句点明闻讯时间,次句述王左迁一事,忽有转到请明月作使者上来,然后以共忧患之意作结。由此可见,题材不同,即便是同一个诗人。其起结、开合之法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读诗词多想想它们的章法,对记诵和鉴赏都有很大的好处。格律的三要素是:押韵、平仄、对仗。下面仅以唐诗为例来谈。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一韵到

7、底。近体诗的平仄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本句中平仄相间;二是在出句和对句中平仄相对。再加一点补充,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有规定,也有变通,也是寓变化于严整之中,不至束缚诗人的放言遭词。在律诗中,颔联和颈联须用对仗,这是硬性规定,不可违反;至于首联和尾联,一般不用,但用得恰当,同样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例如杜甫的《春望》,首联也是对仗;而《登高》则四联全用对仗。在绝句中,也是一般不用。3.《登高》赏析陶道恕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茇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

8、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扬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起对。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冽冽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