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ID:29506776

大小:72.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高中语文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高中语文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高中语文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0石钟山记(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石钟山记●从容说课《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共三段。第一段,写石钟山得名缘由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及其可疑之处。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接着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并由此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

2、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第二层,写访问寺僧。第三层,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第二层,从两方面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文章围绕一个中心,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叙述为了

3、议论,论述又紧依叙述。叙述时简练清晰,生动形象;议论时又透彻周全,恰当有力。叙与议,都是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文章散而不乱,层次清楚。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用动的眼光来观察静的事物。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如写绝壁的森严,说“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再者大量的拟声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使文章具有音乐美。本文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尽可能放手让学生根据注解自己解读课文。教师可点拨学生在弄清文章结构、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表达方式时遇到的问题,还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理解本文的特点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掌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3.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能力目标1.辨析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掌握其规律。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3.背诵课文。德育目标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1.课内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5个多义词和7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辨析名词活用。3.学习本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既有驳论文的某些特点,又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二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5、1.介绍一些有关石钟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湖口石钟山》、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及古代乐器在本文中的“钟磬”类。2.继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古文的能力。3.运用提问、点拨、比较法,通过与《游褒禅山记》比较,理解课文的特点。●教具准备图片、资料、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投影胶片、教学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弄清文章结构,研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刚学习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游记,其特点是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而苏轼的《石钟山记》在写法上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不仅以说理透辟见长,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

6、动见胜,行文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诙谐风趣。清人方苞、刘大櫆都认为这是“坡公第一首记文”。二、听录音1.轻声跟着录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指名三人朗渎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蠡lǐ聆líng铿kēng硿kōng鹘hú鹳guàn罅xià噌吰chēnghóng窾坎kuǎnkǎn镗tāngtà“莫”通“暮”mù;“识”通“志”zhì;无射yì三、挂出石钟山的彩色图画和地理位置示意图(多媒体演示更好)1.提问:石钟山在哪里?为什么叫石钟山?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古名彭蠡湖,有南北二山,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石钟山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受地下水及江

7、水、湖水的溶蚀冲刷。加上水位变化大,形成了所谓溶洞,“空中而多窍”,形如覆钟,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涵淡澎湃,声如钟鸣。这就是石钟山的“钟形”“钟声”命名的原因。故叫石钟山。作者带有考察研究的因素游石钟山,对他人有关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有怀疑,引出游山动机,经过游览解决疑问,并得到触发、感想。进行评论,所以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把记游、议论、描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2.作者简介同学们结合注释指出。教师补充:苏轼在政治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