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06757
大小:81.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 20孟子见梁襄王(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孟子见梁襄王●说课《孟子见梁襄王》是其“仁政”主张的鲜明体现。孟子以儒家所特有的风范、挥洒自如的大气以及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笔勾勒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用通俗的譬喻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这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写法,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教学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等知识。2.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理解《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和本文生动个性的语言。4
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就”“卒”“然”“之”等词语及文言句式。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点。●教学难点1.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论,论述其雄辩艺术。2.引导学生学会比喻说理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朗读体味。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角色语气神情,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思想内容。2.自读学习法。并结合练习积累相关古汉语知识。●教学用具投影仪及相关内容的投影片●学习导航一、导入语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他所宣扬的“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二、整体初读1.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卒然(cù)嗜杀(shì)沛然(pèi)浡(bó)然枯槁(ɡǎo)恶(wū)乎定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2.重点字词梳理①出
4、,语人曰语:告诉②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④孰能与之与:归附,跟随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⑥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⑦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三、归纳提要1.孟子为什么要说梁襄王不似人君?缺乏国君的威严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具体表现在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2.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出孟子怎样的个性?明确: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3.孟子是
5、如何来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其中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明确:运用比喻来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文中“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四、重点解读1.品读一“语”和三句三答,揣摩其语气、语调及神情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2)欣赏品味。一“语”中,孟子犀利、生动泼辣的言辞,爱憎分明,强烈而鲜明的感情倾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率真、耿直的性格也活现在纸上。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
6、,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抨击当时的残暴现实,对梁惠王毫不留情。可以说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直截了当,一针见血,显得十分犀利。(3)把握人物个性,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2.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贴切、生动性。(1)《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2)欣赏品味。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
7、仁政”的效果之显著。通俗而又生动是比喻说理的特点。五、拓展延伸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及意义:【参考答案】就:动词,靠近,接近。之:助词,无义;动词,到……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卒:通“猝”;士兵;死;最终。●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3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8、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方()(2)民犹以为小也以为()(3)然后敢入然后()2.此段在论述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说说这样论述的好处。3.文章中作者阐述了怎样的一个观点?【参考答案】1.(1)方圆(2)认为(3)这样以后2.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3.阐释“与民同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