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99367
大小:83.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1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与前一模块的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从此,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二是实现国家富强。教材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对前一历史任务的体现,特别是第3单元,是以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为重心,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基础,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第三单元的基本思路和主线。2、在单元内部的作用作为第三单元第2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本单元中
2、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因此,反帝必反封建。但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这样,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历史的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上。从而引入第3课的教学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
3、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然而,本课需要分析的问题较多,受时间所限,需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整合。学习过程中主要围绕前言部分的两个探究的问题展开。依据学生情况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而将学习目标归纳成一张表格形式: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酝酿和爆发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及内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军事起义与武汉成为革命首发地;武昌起义。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形成分析
4、历史事件背景的思维能力。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材料研习,归纳概括。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认识辛亥革命在反封建反专制方面的历史作用。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法令和措施等分析辛亥革命的进步性。新闻稿撰写和历史短剧表演,体验历史,概括阐释。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史实;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曲折
5、性、复杂性的体现,证明了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客观评价。以辩论会形式,思辨、探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爆发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评价辛亥革命。(2)难点:辛亥革命结局的认识。五、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提前布置学生从教材、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整理资料:①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②思考: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偶发事件?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2)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报名撰写新闻稿(题目是:辛亥
6、革命后的中国形势)和历史剧表演(剧名:《现在时代真变了》)。并和学生一起编写剧本。(3)师生共同整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1)查找资料完成老师布置的探究问题。(2)全班以组为单位,在电脑室搜集相关资料,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形势和辛亥革命的结局的初步认识,以便参与课堂活动。(3)师生共同整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设计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新课导入:(采用情境导入法)教师播放视频资料:“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请问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你能归纳出近代
7、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其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中国的出路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辛亥革命”。(教学意图:利用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情境,拉进时空距离,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提高历史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学习:一、通过设问,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第一目:“酝酿和爆发”。屏幕展示:1、革命的酝酿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回忆课前的思考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偶发事件?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教学意图:通过设问,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去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初步形成
8、辩证分析历史发展动因的能力。教师对不成熟的分析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提升,使教学活动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