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克东一中化学教师时国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一、目的要求(一)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节内容之前我们已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钠、镁、铝、铁等有关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都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电解电镀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在知识体系中处于过渡阶段。(二)学生分析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特点是: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以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但对实验现象
2、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会考纲要及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学会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难点本节内容是继前面学习有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后,过渡到电化学知识学习上的,因此需要一个引导过程,也需要一个思维转换过程。所以原电池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反应实质及组成条件是难点。(二)教材处理化学家傅鹰
3、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我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紧紧抓住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分别设计两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并用模拟动画分别进行理论探索,从而完成本节课两个知识点的教学。同时将物理学中测电流的方法应用与电极的测定,目的在于加强了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提高综合能力。三.教法设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如下设计:(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后,首先讲一个小故事(见大屏幕),并做如下的讲述:同学们想知道化学家是如何帮助这位太太
4、的吗?只要大家认真学好本节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答案的.(此时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求知欲十分强烈,教学活动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那么我们本节要学的内容是什么呢?(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引入正课)(二)实验探究首先在原电池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共设计了四个实验,课前将实验步骤和思考题发给学生,要求在课上边实验边填写,同时将实验过程用微机模拟分析。通过本组实验意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其次,原电池反应的实质及组成条件是教学的难点,我们师生又共同完成了如下实验。(见大屏幕)本组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
5、在实验对比的基础上发现并总结出形成条件,通过微机模拟理解反应的实质。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奠定基础。(三)理论探索每一组实验之后学生都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起来,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从而使每组实验之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理论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因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蕴涵其中,而此阶段又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知识升华和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段.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每组实验中都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思考题,通过对题的解决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第一组实验中我设计了四个讨论题:1.
6、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与铜插入硫酸中相互接触时(或用导线连接)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3.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4.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第二组实验中的思考题如下:1.哪种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2.指出正、负极上各发生了什么变化?3.电子流动方向如何?通过师生对这些思考题的共同解决,思维由起点逐渐向终点延伸,最终水到渠成.(四)巩固练习(见大屏幕)通过对练习题的精心设计,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本节难点和重点的目的。五、说教学媒介(一)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两个特点:1.板面简洁,重点突出。2.手写板书和投影板书相互补充。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深
7、刻,便于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板书的保持和从现。(板书如下)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失e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还原反应2H++2H2↑反应原理:正极负极铜锌原电池不继溶解Zn-2eZn2+氧化反应移动阳离子电解质溶液形成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2)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一)说教具使用的设计现行化学大纲中明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