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93725
大小:77.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化学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教案6 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
2、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2、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②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②使学生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二、学情、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①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
4、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②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以及SO2的物理性质。③高一年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④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1、学法指导:本节课是在教师质疑的
5、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化学本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结实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即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充分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三、教法分析: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相关知识,领略实
6、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精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2、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7、。2、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将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但要了解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就必须的先了解SO2的化学性质,从而点出本节课的主题:SO2的性质和作用(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以及SO2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问题一:CO2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1、通过这一问题的
8、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猜想是科学认识上的一种“智慧的火花”,猜想不是无根据的臆想,是从以前获得的知识中产生的一种“直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