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90802
大小:61.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0
《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石潭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3.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师生互动探究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给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翕()悄怆()自己还不会读的字————————2、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的划出.(二读课文,读懂文意)(1)翻译下列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2)不会翻译的句子¬¬
2、¬——————————————3、根据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读课文,读出意境、感情)(1)用课文原句回答•文中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文中表达作者悲苦心情的句子----------------------------------(2)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4、话题梳理(1)课文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描写的?请试着分析一下描写顺序。(2)你认为作者观赏小石潭的过程中心情有没有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小石潭美景配乐图导入)2、作者,背景简介,解题。(幻灯片)•“唐宋八大家”中
3、的“韩柳”•“永州八记”之四“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朗读课文(配乐范读)检测预习(幻灯片)4、师生共同疏通文意。•小组合作解释、翻译课文•老师点拨强调常见文言现象(幻灯片)(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
4、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③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④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⑤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第二课时5、整体感知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
5、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小组合作回答(要求:尽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6、赏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6、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文中的“动”与“静”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
7、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5)文中的“景”与“情”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