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46837
大小:153.0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8-12-19
《中国教育简史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外教育简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导言:第一章讲先秦时期的教育。先秦就是秦代以前,一直上溯到远古的历史起源之时,也是中国教育的开端时期,大家一定要打好学习的基础,因为第一章的内容是学好以后各章的前提,尤其是先秦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从学习方法而言,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也是一个入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等。第一章的基础打好了,以后的学习就摸着门道了。希望同学们开一个好头。下面给大家提示本章节的一些要点。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府”作为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确实有着学校由政府主办这一层含义。但是,其范围要比后世所说的官学要广泛得多。“学在官府”
2、的“学”,从其本义来说,并不指学校,而是指学术、典籍等。由于学术、典籍等都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因此普通百姓根本无权享受教育,民间无学术,更无学校教育。此外,“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官师不分上,即官吏既是行政官员,又是学校的教师,而后世的官学,只是属于官方主办的学校,教师虽然也可能有一定的官品,但多数是专职教官,不见得兼任其他行政职务。二、“六艺”西周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到汉代以后,人们也把经孔子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称为“六艺”,有人把西周时的“六艺”称为“旧六艺”,而把孔子的“六艺”称为“新六艺”
3、。“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四、私学兴起的原因43私学的兴起,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密切。其实任何一种新教育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政治、经济制度的土壤。西周官学
4、是建立在土地王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之上的,而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之上的。私学的产生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学术下移。这是两个客观条件,或者说是私学兴起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使大批的士人有条件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而新兴的士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求学者和必要的师资。而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也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五、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孔子教育思想的五个方面:关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孔子是
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溯到孔子。他对教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
6、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六、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因为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七、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各有什么特点?孔子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宜偏废。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他强调“思”的作用,43“
7、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更侧重于“学”,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孔、孟、荀关于学、思问题的论述,与其人性论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八、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但孔子并未谈到先天的性究竟是怎样的。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但是,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能否对这种先天的善端加以保存和扩充。如果自暴自弃,
8、或者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就可能失掉这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