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

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

ID:29436318

大小:5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9

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_第1页
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_第2页
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_第3页
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_第4页
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赵俪生的史学成就及思想探微——兼论其学术风貌杨亮亮(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摘要:赵俪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著述宏厚,治学领域宽广、博而约,在史学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土地制度史、农民战争史、西北史地、顾炎武和先秦思想史、史学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颇多领域引领了史学研究的潮流。先生秉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史学思想,强调史论结合,博采各家之所长,力主“三重证”,倡导交叉研究与多层次学术交流。在历史教学上他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相辅相成,并且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与治学经验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为广大的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治学借鉴,树立了治学榜样。关键

2、词:赵俪生;史学思想;史学成就;学术风貌 引言赵俪生(1917--2007),山东安丘人,兰州大学已故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治学广泛而宏厚,在史学理论与专史研究中均有建树,兼跨文、史、哲三个领域,尤长于理论,精于史学。汪受宽教授称其为“杂家”,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最后代表者。[1](按:汪氏之语未必准确,学界的蔡尚思、庞朴的学术地位在赵之上,不知此言何据,姑引之,仅供参考)他一生出版专著16本,发表论文200余篇,蜚声海内外,堪称史学家的一株奇葩。在史学征程上,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吸收前人方家之精髓,虚心求教于、争鸣于冯友兰、陈寅恪、嵇文甫、童

3、书业等专家。在专史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先秦思想史、西北史地与顾炎武研究,研究成果丰硕,显名于学界。先生于2007年逝世,无疑是史学界的一大损失。尽管岁月荏苒,物是人非,然斯人、斯物、斯理却如繁星一般闪烁在史学的天空。一代史家的他,为我国的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作为后辈学子的我们,有必要且必须回顾、研究他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发掘其内在价值,并从中汲取鲜活的营养。兹分二章节分述之。一 1947年,赵俪生发表了《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与胡适、陈垣同刊于《大公报.文史周刊》。1948年他受聘于河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自此

4、便开始了长达60年的史学教育与研究生涯。在这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学术生涯中,他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受到过非人的政治与学术待遇;1980年得以平反。但史学的发展前途时刻扣动着他的心,正如他所言:“人还在,心不死。”[2]研究.肩负着历史与作为文化人的使命,他在土地制度史、农民战争史、西北史地、顾炎武、先秦思想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填补了许多领域的研究空白,形成了一条科学的路子,自成为一家。1.著述丰硕,研究广博而精深1953年,他与妻子高昭一先生努力攻关,搜寻、整理、摘录浩繁的史料,结合教学与科研实践,于1955年出版了新中国首部《农民战争史》专著,[3

5、]受到了学界和同仁的高度肯定与赞誉。其中首次在新中国提出了农民战争与统一战争的关系,而且开辟了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宗教、国家机器与民族融合几个研究专题,将宗教史、通史、土地制度史、民族关系变迁史、历史地理研究有机结合,被公认为农民战争史的拓荒者与奠基人。[4]在此之后又发表了《靖康、建炎间各种民间武装势力性质的分析》、《关于古史分期与农民战争问题》等一系列论文,对农民身份与农民战争、农民政权与起义后果、农民战争与多民族的关系、宗教在起义中的作用等都发表了颇为新鲜的见解,构成了该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大大丰富了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内容,将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推进到新的

6、高度。首先,发现了一系列研究专题,为后来的研究者打下了框架,有导夫先路、示来者以规则的作用,筚路蓝缕之功可谓不小。其次,将诗笺证法与文学撰著考订法运用进来,如从《聊斋志异》中钩稽到了不少尖端史料。在20世纪50--60年代,史学界主要的研究课题有“五朵金花”,即古史分期、农民战争、土地制度史、资本主义萌芽与民族融和;可以说,先生对这五朵金花均有研究,而“先生平生用力最深的是《农民战争史》与《中国土地制度史》”[[5]。先生经过20年的苦心孤诣的研究,于1984年出版了平生第二个研究领域的专著《中国土地制度史》。[7]对此论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给予了高度评价,

7、认为是经济史研究中与林甘泉、陈守实等专家并立于世的力作,里面涵盖了大量的尖端史料。[3]在这里头,他从土地法权的私有公有及私有的浅化与深化这条线索出发,根据自然经济与古典经济两股潮流,详实而且精准地考证、研究了西汉、魏晋、唐宋到明清历代的田制,将土地制度变迁、劳动与剥削阶层之关系、剥削之性质、数量嬗变史;尤其是他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井田制有机结合,颇受赞誉,并且提出了许多高明的而且令人叹为观止的理论,真正做到了感性材料与理性维度之升华。他的史学研究,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称赞到:“我认为,这是作科学研究由具体事实上升为纯理论,不是穿穴凿籍,

8、并有高度的抽象力是办不到的。这真是寝馈功深,甘苦有得之言。”[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