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教案 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教案 沪教版

ID:29409855

大小:73.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9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教案 沪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教案 沪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教案 沪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教案 沪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教案 沪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教案 沪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悲壮的两小时教学目标:1、感受科马洛夫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精神。2、学习课文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3、使学生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教学重点:学习课文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教学设计简说: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永远是一对矛盾体,在文学范畴中的一部分文体,例如报告文学、纪实小说以及口述实录文学,必然依赖于事实才能存在。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既有赖于事实又不拘泥于事实。《悲壮的两小时》取材于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途中遇到无法排除的故障,科马洛夫和“联盟一号”一起在着陆基地附近

2、坠毁的事件。尤其是文中科马洛夫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无怨无悔,生死离别前的母子对话、夫妇诉情、父女洒泪等镜头,还有那段对全国小朋友的忠告,无不令人回肠荡气。可是在21世纪初期,一些媒体却指出了此文的“五大硬伤”,并且“证据确凿”,因此判断其是一篇虚构的文章,应从教材中删去。但是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编者还是收录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一定是这份真情令他们无法割爱。我想当初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也许也是希望通过这份真情,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为航天事业献身的英雄,才做了这些“虚构”吧。在课文教学中,以上这对矛盾是无法回避的,即使教师不提出,学生也会通过网络了解到,与其“欺骗”学生,不如以此为切入口

3、,引导学生理性的阅读。所以,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以多媒体展示网上对课文的负面评论,提出问题——文章存在的问题,新教材的编者未必不知晓,但他们还是将其收录在教材中,如果你是编者,能说说你选择这篇文章的理由吗?其实这是个反向思维,学生也许不会想到教师在上一篇课文之前,先指出文章诸多不是,也正因为如此,更激发他们去仔细研读文章的兴趣。在阅读实践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文章在“情感表现”和“写作方法”两方面的可取之处。教学方法以学生交流和朗读感受为主。1、以情动人:(1)事业重于亲人,事业高于生命。(2)尽忠难于尽孝的残酷。(3)对妻子爱的最高境界。(4)父女情深。(5)直面失

4、败的勇气。这篇文章的动情之处就在于——科马洛夫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2、细节描写:文中大量地运用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科马洛夫丰富的情感,以及他甘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崇高品质。3、结尾感人:悲剧性的结尾催人泪下,令人惋惜、深思,以悲取胜,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此处,我设计以多媒体展示“航天烈士名录”,激发学生情感,落实单元情感目标——“感为天下先”者,必须抱着时刻为人类进步献身的精神。在拓展延伸部分,我设计学生仍以编者身份,编写一段编后记。因为虽然文章文质优美,可是它确实存在着“遗憾”,要让文章“合理”的留在教材中,加一段编后记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一

5、来,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二来,也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课堂学习效果生成的表现方式。此处,教师可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师: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是幸福的,可是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却为他深爱的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出示课题《悲壮的两小时》。这篇课文选自《读者》1995年第2期,文章刊登后,曾引起很大轰动,可是几年后,有些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媒体却指出了此文的“五大硬伤”,并且证据确凿,因此判断其是一篇虚构的文章,应从教材中删去。(以多媒体展示网上对课文的

6、负面评论)但是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编者还是收录了这篇课文,文章存在的问题,新教材的编者未必不知晓,但他们还是将其收录在教材中,如果你是编者,能说说你选择这篇文章的理由吗?二、阅读实践:(一)阅读课文,感受课文表现的真挚情感。师:在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真挚的情感。交流发言。朗读有关语段:科马洛夫与首长、母亲、妻子、女儿对话的语段,感受人物崇高的品质,真挚的情感。(二)阅读课文,感受人物细节描写的妙处。本环节可与上一个环节交叉进行,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于细微处见精神”的魅力。(三)体会文章悲剧结尾的效果。1、师: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

7、悲剧感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鲁迅先生曾有过著名的论断:“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学生朗读体悟悲剧性结尾的效果。课文正是以科马洛夫牺牲的悲剧性结局,达到了感染读者、警示后人的效果。2、以多媒体展示“航天烈士名录”,激发学生情感,落实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