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408468
大小:66.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9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口技》教学设计 鲁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口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法,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第一课时以自学为主(导学案形式)第二课时朗读法讨论法教 具:多媒体、录音机。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
2、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 播放口技表演音像资料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情趣。二、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
3、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四、朗读课文(一).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查字典,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少顷()犬吠()呓语( )夫叱大儿声() 夫齁声起()意少舒() 中间()曳()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二).课内朗读。(1)听读: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及句子节奏。(2)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3)选读: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4、(初二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然后完成下列练习题。(导学案)1、文学常识填空:(1)《口技》作者,福建人;(2)《口技》选自是代编选的笔记小说。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呓语()hōu()声曳()哗()叱()中间()几欲()许许()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会宾客大宴 众宾团坐但闻 满座寂然既而 一时 未几意少舒 中间力拉崩倒曳屋许许声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4、找出文中的时间词,小组讨论争取
5、找的完整并分类(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5、 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6、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 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6、。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1)“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2)“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3)“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4)“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7、古今异义(1)会宾客大宴(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当是时(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5)宾客意少舒(6)稍稍正坐(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8)虽人有百手(9)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10)两股战战(11)几欲先走8、通假字满坐寂然:
7、()9、翻译句子:(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指名复述课文说明:1、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准课文内容。 2、教师应进行点评。 二、理清课文结构: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三、赏析课文内容:(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分析,教师
8、小结)(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