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鲁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打好建构说明文知识学习体系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原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叶老先生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说明文的魅力,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学情分析】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
2、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二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虽不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但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的特点可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对新知识的茫然。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学策略】(一)问答式教学法:(二)情境教学法:(三)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引领(一)、情景导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
4、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多媒体放映图片)有一位从小在苏州长大的著名作家,他以一双欣赏美的慧眼,以对故乡的丝丝眷情,写下了一篇质朴又典雅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二)、作者简介,背景提示 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提示:《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三)、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自渎课文,查工
5、具书,字词难点 2、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二、自主探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苏州园林(可有答案) 2、明确说明对象的整体特点是什么?(同上)(后面还有类似问题,都可再详细一些,这样一来,对教师有更大借鉴作用。总之,全文可再增加2页左右)(二)、跳读课文,具体探究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2、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_______(三)、赏读课文,交流品析探究(该部分内容应放在品析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准确性和学习说明方法之后,因为是说明文,前者是重点)(请设法调整)(应结合说明文特点,
6、突出说明文教法)1、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美。2、品析你认为能体现苏州园林美的语段、词、句,说说美在哪里?3、自主品读课文3-9段,划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互读,你认为美的语句、段,用铅笔圈点勾画。(高声朗读)4、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在小组内开展读、辨、析、究、悟)方法指导、欣赏园林美的方法(图画),读感受、体会、心情、想象是一幅怎样的图画。5、提问式引导过渡问:①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的?(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②他们的愿望达到了吗?(“他们的成绩实现
7、了他们的愿望”)③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想着“如在画图中”的”)④你读了作者的文章,也有同样的感受吗?6、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用刚才从文中找到的句子里所表现的“美”去鉴赏图片,说说“美在……”7、归纳学生所说,逐步补充板书主次(逻辑)亭台轩榭的布局角落的修饰假山池沼的配合↖↗(分)图画美(分)门窗的图案花草树木的映衬↙(总)↘近景远景的层次色调的处理8、对照板书,思考回答3-9段与第2自然段是什么关系(2段是总说,3-9段是分说,他们之间是总分关系)9、小结本文结构----总分总,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第二课时
8、一、品析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准确性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