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43638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鲁教版语文七下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 州 园 林》教 学 设 计大峪二中 吕宝强教学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 2、了解本文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脉络 3、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教学重点 感知、感悟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脉络,体会文章语言。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教学准备幻灯片程序设计一、导入设计 1、谈苏州: 因“风物雄丽为东南冠”而成为“五方毕至”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就是苏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水色山光美丽怡人,自然环境赏心悦目,“人家尽枕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放幻灯片:苏州
2、风物)紧乘引出苏州园林,作简介:苏州园林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人以回归大自然的大智慧,于红尘之中构筑起理想的生活环境,再那亭榭楼阁、荷塘山石、古树奇花、楹联匾额之中蕴藏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又何尝不值得人们留恋往返、细细品味? 2、简介作者叶圣陶,引入新课 让我们从文字入手,深入领会苏州园林的风采。二、初步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有什么特征?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形成认识(幻灯片:园林总特征) 进而引导认识:正因为如此,才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除了这些整体认识
3、,读书中还有那些收获?(这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幻灯逐步显示,形成直观体验 引导小结文章的脉络:本文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方式,属于逻辑顺序(幻灯显示)三、重点研读 引言:本文介绍苏州园林,它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整体上介绍苏州的园林。苏州有许多名园,比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最突出。就这些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人留下的印象着眼
4、,“硬”是从不同之中找出“同”来,尤其体现在文中的“四个讲究”上。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3——6段,看看苏州园林在设计上是如何体现这“四个讲究”的?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桌讨论,尝试划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出问题: 1、四个语段按什么顺序?这个顺序是否能调换? 2、“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用得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
5、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四、欣赏园林 1、幻灯片展示:狮子林、环秀山庄、网师园、留园、拙政园、沧浪亭、藕园等图片,组织欣赏。 2、朗读课文,再一次从文字角度领略园林风采。五、作业设计: 这节课上,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风采,感受到了浓厚的园林文化。苏州是美丽的,我们济源市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是有着秀丽景色而
6、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农村,也变的越来越美丽。请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地方,给大家作个介绍。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
7、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
8、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