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83955
大小:11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到“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设想】 1 用填空方式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文章意蕴,指导学生品味文本精练优美、清新畅达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品味,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2、的基础上背诵。 2 力求避免逐字、逐句、逐段的串讲、肢解,对一些重点疑难字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书法欣赏,在高雅悠扬的古筝声中PPT显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师:这是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声名显赫的《兰亭集序》。可惜,唐太宗仰慕斯文,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将其带人昭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的只是摹本。全文324个字,个个笔墨酣畅,特别是20个“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后人评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下行书第一”。这是书圣王羲之
3、一次聚会后酒酣耳热之际,挥毫泼墨,乘兴笔走龙蛇一挥而就的。其后他虽多次重写,却难以与这幅字相提并论。原因在于,这幅《兰亭集序》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同一群特殊的朋友、怀着一种特别的感情所写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这篇文章中找一找1600年前的雅人、趣事、幽情。 二、积累整合 1 检查预习,字词积累(PPT显示)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2 活学活用,成语积累(PPT显示) 词语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
4、反三之效。请填写含有下列加点字意义的成语。 不能喻之于怀(明白:不言而喻)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同等看待:一视同仁)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等量齐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闲情逸致) 温馨提示: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许多古汉语常见字的常见义。如此积累,既温故知新,掌握了文言文字词,又加强了对成语的理解运用,一箭双雕。 三、诵读感知 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特点的字,并带着这种感情自由诵读课文。 1 表明作者感情的词语:乐、痛、悲。(PPT显示) 2 个别朗读,自主评价。 3
5、诵读提示:(PPT显示) 注意节奏,读出节拍。如: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注意语气,读出韵味。如: 此地有崇山峻岭,……(用清新明快的语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低沉压抑,徐徐吐出) 4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三段。 温馨提示:学会抓文章的关键词,能收纲举目张之效。 四、难点突破 1 概括式填空(PPT显示) 兰亭之会,其时可谓( )矣,其景可谓( )矣,其人可谓( )矣,其事可谓( )矣,其心可谓( )矣,今之视昔,其情可谓()矣,后之视今,其感可谓
6、( )矣。 学生找到对应的段落,师生共同分析,了解兰亭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心情等,然后合作填写:良、美、贤、雅、乐、痛、悲。 小结(PPT显示):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
7、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2 非昔比背诵第一、二段:(PPT背诵提示) 永和九年,……,……,会于……,修禊事也。……,……。此地有……,……,又有……,……引以为……,……。虽无……,……,亦足以……。是日也,……,……。仰观……,俯察……,所以……,足以……,信可乐也。 3 非昔比分组讨论:作者“悲”“痛”的原因各是什么? 小结(PPT显示):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特别是已经成为陈迹的东西却成为我们“兴怀”的因子,真让人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悲古人生死感慨,“
8、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千万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4 有人提出,作者认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因此既痛且悲,可见他思想低沉、消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