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382244
大小:7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3.11《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分析: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2、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
3、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二)疑难词句解释。分析:(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
4、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
5、愚”是形容词。(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所谓“合叙”就是把两个句子的成份相互交叉,合在一个句子中叙述。本篇还有一个合叙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中“先后生于吾”,是“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的合叙形式。翻译“合叙句”,必须将两个句子
6、分开,若按原句顺序笼统串译,则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初中《语文》第六册《出师表》一文也出现过“合叙句”: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两个官名三个人名,谁任何职?诸葛亮当然清楚,后主刘禅也不至于糊涂,所以诸葛亮才合叙,但不了解内情的人就很难分辨了。若翻译时照原文串译,虽然省书,但读者很难清晰把握句意。这个句子若分叙,应该变成以下形式: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此皆良实。依分叙的形式翻译,读者自然能清楚地把握句意。古汉语中,合叙句是常出现的,把握这种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有益的。有些合叙句若不会分译,往往使人根本无法弄清事实。例如
7、《汉书·景帝纪》中有这样的句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到底是封谁的孙子、谁的儿子为列侯?若不分叙翻译,简直是一笔糊涂账,让人无法弄清事情真象。这个句子分叙的译文是这样的:“封已故的御史大夫周苛的孙子、周昌的儿子为列侯。”由此看来,古汉语中的“合叙”句式是忽视不得的。(5)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6)课文第2段结尾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或怪也欤
8、!”对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韩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